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白衣天使”大爱洒高原

绵阳日报 2014-11-05 00:59 大字

自2012年5月以来,绵阳市卫生系统51家医院与阿坝的红原县、壤塘县的藏区医院建立起帮扶关系,成为全省卫生系统中对口支援参与人数最多、涵盖专业最广、支援时间最长的队伍。截至目前,绵阳市已选派107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藏区工作,目前仍有37人在外执行医疗支援任务,他们以忘我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医疗理念,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贾刚杨和英本报记者梁明

克服一切困难

绵阳医生情系藏区群众

朱渝红是援藏队员之一。援藏前她是市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生,在援藏期间,挂职红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她在优质完成援藏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大骨节病的研究,被藏区群众称为“高原上的雪莲花”。

在红原县人民医院,朱渝红每天要接诊五六十个病人,推迟下班是常有的事儿。因为很多病人一句汉语都不会说,为了准确诊治,常常还要请来翻译。虽然语言不通给“望闻问切”带来一定困难,但是朱渝红一点也不急躁不马虎,总是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解释,工作一天下来,有高原反应的朱渝红就会累得气喘。在援藏期间,朱渝红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红原县所有乡镇开展义诊,挂职一年后她又让自己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报考至红原县工作。

市三医院医生张鹏在母亲癌症根治手术后的第二天就离家出征,默默扎根藏区基层,被红原县委、县政府评为“援藏先锋”;市妇幼保健院院长赵铀率队来到红原条件最差的乡镇开展义诊;市中医医院医疗队在壤塘县和金川县为16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超额完成了省卫计委下达任务指标的40%。

“输血”+“造血”

提升藏区医疗卫生水平

壤塘县、红原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骨节病、结核病、包虫病等较为严重,卫生人才也严重缺乏,50%的患者选择在县外就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那就是要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在援藏工作中,绵阳市援藏卫生人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把提升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作为工作重点。比如,选择绵阳市三所“三甲”医院与红原、壤塘两县县直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实行双向挂职,开展学术交流和定期派驻、定向培养;绵阳市直属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选派30多名医疗骨干驻点在壤塘县、红原县等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适宜技术培训,并免费接受阿坝医疗卫生人员来绵进修培训;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指导两县县直医疗机构建立起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等多个质控专委会,“一对一”、“手把手”地指导开展诊疗、护理工作;在疫情防控和同等同类医疗机构实行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积极帮助两县拓展中药制剂,协助当地向上级行业主管部门争取到建设资金1020万元。

开展巡回医疗

优质医疗服务赢得口碑

绵阳市援藏卫生人员除了做好挂职单位的各项工作,还积极参与各个乡(镇)、场巡回医疗工作。援藏卫生人员以乡镇卫生院为支撑,将农村巡回医疗与基层医疗机构调研、对口支援帮扶、卫生下乡相结合。援藏卫生人员每到一地,牧民们听说绵阳医疗队专家来了,就从远方的牧场赶到乡卫生院等候就诊,队员们常常没时间吃午饭,咬两口饼就开始为牧民诊治。

2012年至今,绵阳市卫生系统已选派107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藏区工作,填补了壤塘、红原、汶川等地多项医学专业空白;其传染病防控体系日趋完善,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逐年降低;目前红原县、壤塘县医院、壤塘藏医院均成功创建成“二级乙等”医院,其邻近的甘孜和甘肃、青海两省十余县的患者慕名寻找绵阳市援藏专家就医,绵阳市卫生系统援藏工作受到了省卫计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新闻推荐

四川省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在乐山市启动

本报讯(记者马锐)昨(23)日,四川省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在乐山市启动。四川保监局局长赵衍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彤,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平林,市政府秘书长袁加乐,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总经理陈显宜...

甘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甘孜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