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乱花渐欲迷人眼
6月9日,微信宣布叫停公众号集“赞”促销:集赞4次将被永久封号。这一消息让微信公众号再度来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自从微信在3年前诞生,玩公众号,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五花八门的公众账号,俨然一个个社交圈。有人借此过一把“自媒体”的瘾;有人将其作为做公益的平台;也有人直接把它作为谋利工具。
在科技发展和潮流的裹胁下,微信公众号,正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态。
□本报记者 吴晓铃
过一把“自媒体”的瘾
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可成为传播主体。享受“我即媒体”的快感,这正是很多网友注册公众号发布信息的初衷。
6月7日,“85后”姑娘高节花了4个小时,终于在深夜11点半把《玫红色半裙的10个搭配小技巧》一文发到“淘衣服小技巧”公众号上。这个走实用搭配路线的公众号,在短短5个月内订阅量超过1万。
学工业设计出身的高节一次心血来潮,在豆瓣网上“开扒”《我的淘衣服小技巧》一文,一举吸引7000多人表示“喜欢”。因此当公众号渐渐流行时,她便蠢蠢欲动。“时尚杂志根本不适合普通人,如果我教普通人搭配,应该更实用。”今年1月,“淘衣服小技巧”在微信平台诞生。为了把这个“自留地”做得丰富多彩,高节规定自己每天都必须发一条信息,每周的内容,还划分了“明星风格分析”、“单品解析”等不同板块。
为了每日发表原创文章,她牺牲下班时间和周末推送信息。为了让发布的每条信息都实用,她主动结交服装设计师朋友,和爱美女网友交流。当网友源源不断夸赞她的信息比时尚杂志接地气时,这个工科女生终于找到了当时尚杂志主编的成就感。
事实上,很多注册公众号的拥有者,都希望能在这个平台找到“我即媒体”的成就感,以及分享的乐趣。
潘松在成都是小有名气的律师,酷爱法律的他见公众号越来越火,也在去年和好友刘建平申请了“壹法律”的公众号。“我们都是学法律的,做这个账号纯属个人爱好,希望能打造一个法律咨询的网上平台。”潘松解释。
基于个人爱好出发的“壹法律”,格外关注普通民众可能涉及的法律知识:夫妻离婚财产如何分割?网络购物,安全责任如何分配?食品认证机构故意出具虚假认证是否承担责任?潘松和刘建平发的信息,都是原创的实用“干货”,账号在两个月后就获得“公众号推荐”,渐渐拥有了订阅者。潘松笑称,每当他看到账号订阅量增加,或者有网友留言表示信息有用,“比打赢官司挣了钱还有成就感”。
打开一扇公益的窗
公众账号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的影响力,也让它成为公益活动依托的平台。
4月15日,动物爱好者李琳得到消息: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将来蓉举行讲座。得知入场券要在一个名叫“秘境守护者”的公众号里申领,她赶紧加了关注,结果从此成为铁粉。
这是一个由媒体人和公益人共同搭建的纯公益平台,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播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元的理念。没有利益的羁绊,李琳发现账号推送的内容和它的名字一样纯净:“有一个摄影师和科学家讲述三江源故事的系列,不仅有详细的图文资料,还有三江源科考视频。”
每增加一个李琳这样的关注者,“秘境守护者”的创建人之一吴雯都格外欣慰。去年11月,吴雯辞去了网站编辑职务,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秘境守护者”的维护中。他们举办讲座和互动,影响到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由于吴雯和朋友在公众号出色策划中体现的对环保的热爱,让账号很快获得阿拉善基金和四川自然教育新媒体等机构的资金支持。吴雯说,全职做公益,收入远比做媒体时低,“幸运的是,我的爱好终于成了事业。”
远在济南的5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去年11月21日凑钱成立了晓爱残障人士康复中心以后,也申请注册了公众账号。“我们不为赚钱,不为出名,只为孩子。”名叫朱桂英的妈妈如此说道。在康复中心的公众账号里,所有信息全部和孤独症有关。她们结合实践,不断推送《10点让你正确认识孤独症》、《日常生活训练》,以及《孤独症儿童基本社交技能的开发》等信息。朱桂英说,“对孤独症儿童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坚持系统的专业训练,对融入社会至关重要。哪怕有一位网友关注我们的账号,就可能多帮助一个人。”
诱人的“钱景”空间
基于兴趣爱好和公益出发的公众号,在微信平台只有很小一部分。大多数公众号兢兢业业的背后,是希望分享公众号这块诱人的商业蛋糕。
“我们错过了微博,但不能再错过微信公众号。”祁松涛的公司曾在成都做西部深度旅游和探险。去年,当他在微信朋友圈发送以前带团出游时的绝美风光和线路时,每次都能有几十人点“赞”。这个精明的“耍家”很快意识到公众号是一个值得攻占的平台。2013年6月27日,“西行驿站”公众号成立。目标只有一个:吸引对四川景区感兴趣的驴友。祁松涛亲自披挂上阵写了第一篇文章,声情并茂地回味了他的红原、若尔盖之旅。详尽的攻略和美图,在朋友以及朋友的圈子里口口相传,账号知名度急速攀升。“当我们积累了一定规模的订阅者,就可能和景区谈合作。”祈松涛的经营思路相当明确。为了让“西行驿站”尽快打开知名度,他安排专人维护账号。每策划一个线路,会派专人打前站,再上传详尽攻略。今年3月,“西行驿站”推送的《成都周边赏花地》,被网友疯传收藏。应景的策划一多,果然有景区愿意合作。6月初,祁松涛带着两个编辑前往甘孜州,展开20日深度游。他们的账号上,也不断发送着当地的美景。而这趟深度游的背后,就是甘孜好几个景区把宣传交给“西行驿站”托管。
这种以内容吸引网友,再以订阅量吸引资金投入,是很多公众号的梦想。成都一个颇为有名的美食公众号,就吸引了招商银行的广告支持。因此每天,账号都会推送银行的一个活动。高节的“淘衣服小技巧”,居然也吸引了一家时尚网站的关注。她只需要告知私信给她寻求搭配帮助的网友到该网站集中留言,便让网站达到了争取流量的目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号的粉丝基本上不会是“僵尸粉”,因此广告往往能有效送达。
有些信息你不必信
正是利益的驱动,让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也良莠不齐,甚至真假莫辨。为了吸引订阅炮制虚假信息,或者搞莫须有的集“赞”促销,让公众号也有成为垃圾信息源之忧。
“现在我的微信没有一个公众号,垃圾信息太多了。”成都女孩刘睿感叹。两个月前,刘睿在朋友圈收到一条消息,集“赞”30个,再关注某旅行社的公众号,便有机会抽取免费三亚游。那天早上,刘睿忙活了一个小时在朋友圈求“赞”,并且急急忙忙关注了该旅行社。然而当她完成所有程序,兴冲冲等着三亚游砸向她时,却被朋友无情告之:这是炒热公众号的一个骗局。
炒热公众号的手段,堪称无所不用其极。心灵鸡汤、理财秘笈、养生偏方,越耸人听闻才越有关注度。《请爱吃榴莲的朋友注意,太恐怖了!》《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等充斥不实信息的文章,都曾在微信好友圈中疯转。它们的来源,大多就是公众号。
在成都做营销公司的张倞认为,现代人压力大需要心灵抚慰,也注重养生,更渴望发财,发布相关的信息,很容易拥有高关注度。当公众账号因此成为大号,再进行营销,就可以获利不少。一个打着医学与养生旗号的公众账号,在温情脉脉推送了“女性宫寒如何调理”等文章后,便公然叫卖起一款药品。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大点的公众号推销广告,便宜的一次几百元,最贵的可以达到10万。
利字当头,最终会让一些公众号信息成为被人抛弃的垃圾信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助理研究员徐维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众号上的很多养生文章是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文,类似“虾加维C=中毒”、“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等文章,“没有科研基础,有的甚至完全没有理论或者只有皮毛,有的则是断章取义”,这种信息,惟一的效果就是误导网友。
针对微信公众号乱象,不少专家呼吁:微信公众影响力和公共价值巨大,其发展不能只追求商业利益,还应兼顾社会责任。微信认证除了开发者监督,政府、民间力量等的监督也应加强。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法规或暂行规定,进行规范。
5月28日,公安部等三部委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对借助公众号发布有害信息等情况进行清理。6月9日,集“赞”营销也被腾讯公司叫停。微博过度商业化的教训,已经让微信心生警惕。
微信公众号,这个流淌着商业血液的开放平台,如何在让网友分享生活点滴和发掘商业潜能之间做得更好,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推荐
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来川本报讯(记者刘佳)8月12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委主任委员陈建国率队的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一行来川,就粮食立法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重点建议办理进行调研。四川省是全国13...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