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擒“金熊猫” 成都小伙意在人文追寻
11月16日晚,2013年(第12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奖在成都揭晓,成都80后小伙沈皛拍摄的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获得人文类评委特别奖。这已是沈皛二度擒获“金熊猫”。
两年前,在第11届四川电视节上,沈皛的《角色》获得“金熊猫”国际大学生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大奖。这个今年25岁的小伙子,在作品里呈现了超越年龄的沉稳和人文气质。他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想促成年轻人也做点什么。”
□本报记者 吴晓铃
A
填补川剧录音艺术研究空白
其实,在3年以前,沈皛和拍摄纪录片还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中国传媒大学录音工程专业的学生,导师李大康专攻京剧录音,他便抽空回到成都搞川剧录音。
“我就想带领更多人发现川剧之美。”回首2008年开始的川剧录音,沈皛的原因直白简单。当年他曾在成都搞了一个小范围的川剧市场调查,很多人都说不喜欢川剧。他追问缘由,结果才知道这些人几乎都没有看过川剧,“我觉得有必要找一个切口,让当下的年轻人去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
沈皛东拼西凑,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况录音设备,开始跟随成都市川剧院进行演出实况录音。川剧铿锵的锣鼓,或激越或婉转的高腔,在他的立体声环绕录音中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沈皛说,在此以前,川剧也有诸多录音,但技术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锣鼓,很多人认为完全是杂音。但用现代的录音理念一采集,那种由远及近、疏密有致的节奏,就能呈现独特的审美。就像真正的老戏迷,并不会直勾勾盯着舞台上看,他买一张最差的票,眯着眼睛坐在角落里,品的就是戏曲的音乐美。”
然而,一个从未接触过川剧的人怎懂品味川剧音乐?在录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沈皛萌生了写一本书教人赏析川剧音乐的想法。那两年,四川省川剧研究所的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家”,“川剧字典,我几乎全部翻完。惟一的一本川剧简史,也翻了好几遍。”至于戏剧史的研究,沈皛早在川剧录音以前就开始进行,“我不见得会唱,但可以保证这双耳朵足以分辨哪些是好东西。”
2010年,沈皛的《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反响,不仅陈智林、沈铁梅等川剧表演艺术家一致赞赏,“巴蜀鬼才”魏明伦还专门为书作序,称其“填补了川剧录音艺术研究的空白,对川剧的传播有非常大的意义。”
B
把镜头对准川剧表演
当《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备受赞誉的时候,已经保送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策划专业读研的沈皛,早已把视角对准了川剧表演。“川剧录音毕竟手段单一,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剧人的坚守?”他选择了拍摄当代川剧领军人物、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在此以前,中央电视台已经为陈智林拍摄了4部纪录片,但当沈皛的《角色》还在机房做后期的时候,陈智林一看完,眼眶就红了。
其实,陈智林并非《角色》惟一的主线。沈皛为这部片子设计了“90后”、“陈智林”、“川剧”三条线索,片中的陈智林,既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还是锐意改革的川剧领军人物,带领川剧在欧洲实现了多轮商业演出。“川剧”则采访了作家阿来、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著名戏剧教育家熊源伟、导演查明哲、基层川剧演员等,从不同的角度回望川剧的前世今生。“90后”的视角,代表的正是沈皛的想法,“我们这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文化既陌生,又带有一种好奇,同时还有一种要去保护和传承它的责任感,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
为了拍摄这部片子,沈皛跟着陈智林全国各地到处飞,“所有的拍摄都是自费。”他先后到了河南、河北、海南以及四川的攀枝花等地,仅采访的川剧界人士就有50人左右,整理的采访文稿80多万字;为了吸引90后观看这部纪录片,沈皛采用了散文式的拍摄风格,将“角色”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为了让音乐给纪录片增色,他邀请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老师杨华为片子原创音乐。最终,西洋音乐与传统锣鼓“混搭”,让观者直接感受到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当《角色》参加两年前的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时,评委认为“作品显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并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忧虑与思考。”而成都理工大影视学院的一位大学生看完片子则感慨万千,“以前真不知道川剧这么有魅力。”
“这也正是我拍《角色》的目的。”沈皛说,他既希望通过片子向仍在坚守的川剧人致敬,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片子爱上传统文化。
C
用作品影响更多年轻人
在人文的道路上,20多岁的沈皛一直在行走。《角色》还在做后期的时候,他又开始拍摄两个保护木雅藏族文化的女孩。《木雅,我的木雅》的主人公之一杨华,正是《角色》音乐的作者。沈皛说:“当杨华无意间提起她要到木雅藏族地区收集整理那里的音乐时,我就敏锐意识到,她正是我想要关注的那群重拾传统文化价值的新一代年轻人。也许她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还没有意识到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但她们身上那种对传统文化坚韧不拔的精神,恰好值得我去记录和保护。”
于是,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沈皛跟着杨华和藏族女孩巴姆,一次次深入甘孜。他并不执着于表现木雅音乐如何值得杨华去抢救性保护,而是让藏族女孩巴姆和汉族女孩的音乐追寻之路得以鲜活呈现。他还采用了日记体的文字形式,将所观察到的杨华内心世界凝练成短短400多字,贯穿于整部影片。在音乐使用上,则用原生态音乐塑造不同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朴实的意境。
在《木雅,我的木雅》里,沈皛再度表现了他对主题的高度掌控力。他设计了两条主线:藏族女孩巴姆希望保护当地文化,这是从本民族角度出发的一种质朴愿望。而杨华作为外来者,却主动承担起这项和专业无关的任务。“这恰好证明了一件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有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愿意为文化传承去付诸努力。这个主题也与《角色》遥相呼应:中华文化复兴,当下的年轻人应该有付出和担当。”
贯穿于《木雅,我的木雅》的这种理念,让这部纪录片在“金熊猫”之外,继续获得了央视“活力中国”纪录片评选社会人物类优秀作品奖,且被美国公共广播协会纪录频道(PBS)选中,将在该频道播出。同时,该片还被文化部外联局选中,翻译成八国语言,供中国驻外使领馆作为中国对外形象宣传片使用。但沈皛并不打算当职业导演。如今,他已经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也许面对白纸一样的学生,站在讲台上的我能够更多地影响他们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点什么。”
新闻推荐
编前按:在四川省藏区旅游专题会召开前夕,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旅游局根据《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藏区旅游发展实际情况,梳理出了藏区2014年推出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2月12日,由省旅游局牵...
甘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甘孜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