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支撑让村民摇身变“股民” ——炉霍县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闯出一条致富路

甘孜日报 2017-06-21 09:16 大字
格绒青措(右)和阿佳(左)正在蔬菜大棚里管护黄瓜苗。

见证

砥砺奋进的甘孜这5年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5

■雷兹 文/图

“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我们欢聚在一起……”斯木镇鲜水河畔的蔬菜大棚中,不时传来一阵欢快悦耳的歌声,45岁的格绒青措和姐妹们正在管护黄瓜苗。3个月前,格绒青措被介绍到有机蔬菜示范基地打工,成为一名“职业”菜农。不仅于此,因为土地流转后入股蔬菜基地,格绒青措和很多村民还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变成“股民”,每年靠土地流转收益和保底分红实现增收。

格绒青措是炉霍县斯木镇若海村人,她目前打工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位于隔壁的吉绒村。大概两年前,格绒青措一家还守着21亩的土地,靠种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维持生活。“一年到尾种粮食的收入很低,一家6口人的生活开销都不够支撑。”由于没有多余的收入,平时,格绒青措的爱人还要到处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

去年之前,为了供大儿子在成都读大学,家里的经济非常紧张,好在大儿子去年毕业自己找了工作,这才让格绒青措的压力小了不少。如今,格绒青措在蔬菜基地打工,算是有了份稳定工作,“前两个月每天工钱80元,现在涨到100元了。”格绒青措说。

不仅仅靠打工挣钱,格绒青措和若海村及吉绒村的很多村民一样,每年靠土地流转“入股”和保底分红,还能获得一定收益,实现稳定增收。2015年,炉霍县在斯木镇吉绒村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吉绒村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建设了吉绒村绿色蔬菜基地,试点“飞地”经济模式。若海村和吉绒村共计40户人向蔬菜基地流转了500亩土地,基地在此基础上建设了40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番茄、青椒等高原生态有机蔬菜。从当年8月建成投产以来,蔬菜基地已实现产值70多万元。

今年58岁的盛学武是盛煌农业公司的负责人,来自“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是一名懂技术有经验的地道菜农。几年前,老盛从山东来到高原上,并尝试将自己的种菜经验推广到甘孜藏区,经过几年努力,老盛的种菜技术在高原上得到推广。

老盛告诉笔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给公司带来了机遇,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蔬菜基地流转来的土地,公司会给村民一亩每年500元的流转费,每年每亩还保底分红100元,加上其它收益性分红,去年,蔬菜基地带动村民户均增收890元,若海村和吉绒村成功实现脱贫“退出”。以格绒青措家为例,21亩土地每年的流转收益为10500元,保底分红2100元,光来自土地的收益就超过12600元,“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格绒青措说。

“高原气候特殊,这里出产的瓜果蔬菜品质好,高产又生态有机。”盛学武说,今年基地还打算发展水果种植,并在现有13个蔬菜品种的基础上,打造出甘孜州响亮的蔬菜瓜果品牌。目前,炉霍县有机蔬菜不仅满足本地村民的需求,还远销到外地。“本地蔬菜价格远比以前便宜,村民吃菜方便又实惠。”盛学武笑道。

据了解,今年,炉霍县还计划整合资金4000万元,在吉绒村建设100个冬暖式钢架大棚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48个贫困村纳入“飞地”产业扶贫项目。“政府今年又支持流转了500亩土地,新建100个大棚的目标现在已完成70个,春节前保证全部蔬菜上市。”盛学武透露。

据了解,未来5年,炉霍县还将力争发展大棚1000个,实现覆盖88个贫困村。经初步估算,今年,炉霍县48个贫困村可获分红收入288万元,实现集体经济57.6万元,带动3910名贫困人口增收。

新闻推荐

炉霍县“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进牧区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艾翁记者杨琦)为念好“金融致富经”,近日,人行炉霍县支行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开展了以“我和草原有个约会”为主题的“萤火虫工程·农民金融夜校进牧区”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牧民的金...

炉霍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炉霍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