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甘孜乐开花 ——甘孜州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纪实

甘孜日报 2016-12-06 00:00 大字

农牧民群众正在采摘黑木耳。 本报资料库图

■本报记者 马建华

寻找产业发展路径 助推脱贫攻坚

“村里一时找不到致富产业,我们经过多方考察后,主动派人多次外出学习和对接,学成归来后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科学培育黑木耳。”月日,炉霍县仁达乡玉麦比村村支书阿扎说,如今,黑木耳已经试种成功,黑木耳销路好、价格高,村民有了可持续的增收致富产业。

“通过我们不厌其烦的技术指导,群众懂得了田间管理和利用科技致富。”在炉霍宜木乡进行农技指导的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说。

“为了避免产业发展同质化,通过帮扶对接和各乡镇的自我努力,很多乡(镇)、村都确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产业,未来各地特色产业的‘造血\’功能将越来越强大。”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亚玛里初说。

从“等靠要”到“争抢跑”,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从“输血”到“造血”……在产业富民的道路上,炉霍县贫困群众步履铿锵。

今年6月日,玉麦比村第一书记邓仕清邀请州农科所专家组,前来检查验收该村规模试种黑木耳发展情况。

“长势非常好,你们前期管理做得很不错,养菌非常成功!”听到专家的肯定后,邓仕清和在场的十余村民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炉霍县个贫困村之一的玉麦比村,全村户农牧民群众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户,过去全村老少守着多亩土地“靠天吃饭”,没有任何特色富民产业,不少村民不得已选择了外出打工。

去年月中旬,仁达乡乡长陈永会从康定带回州农科所在高原海拔地区试种黑木耳成功的消息。村“两委”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黑木耳。4月中旬,村民投工投劳,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余棒黑木耳规模种植。

“我们村有丰富的椴木资源,但劳动力资源、群众科学种植技术缺乏是硬伤,这也是过去富民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邓仕清说,“而发展黑木耳产业,能最大程度的扬长避短,是最契合我们村的富民产业。”

据介绍,种植黑木耳只在前期投入工作量比较大,后期管理投工和技术要求较少,种植季节又在农闲时节,不耽误生产和外出务工,且黑木耳种植具有持续性,每棒能稳定生长5到7年。一般情况下,3棒黑木耳3年能产一斤干黑木耳,而根据目前市场行情,一斤干黑木耳能卖元左右,按此计算,今年下半年玉麦比村将增加数万元黑木耳收入,收入总量虽然不多,但考虑到全村仅有户,每一户最后能分到的“红利”依然可观。

“种植黑木耳效益这么好,明年,我们准备再增加棒的种植。”阿扎说,培育一个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不容易,村民尝到了甜头,大家发展黑木耳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多年来,甘孜州农业相关部门花大力气持续对适种农作物进行改良和研发,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创新品种,并结合配套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向全州推广。

三年来,宜木乡通过积极推广,多亩原来的青稞地改种了地膜油菜,并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每亩收益增加了元左右,虾拉沱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被誉为“康巴第一村”。

炉霍县宗塔乡角龙村积极发展奶牛养殖业,引进良种奶牛,许配奶牛头,并成立村合作社,由村上购买该村牧民的畜产品,统一销售;雅德乡康古村充分理清自身优势,鼓励村民发展规模种植大蒜,并计划成立服装裁缝合作社和藏式木工合作社;上罗科马乡一村建立了乡生物质能成型燃料加工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将秸秆、木屑、枯枝、牛粪等农林废弃物经机械挤压成型制成新型燃料,项目原料就地取材,产品就地加工,效益可实现就地翻番……

炉霍县以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雪域俄色有限公司为支撑,发挥农区大棚蔬菜、俄色茶、黑青稞等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大产业规模,力争未来5年建成个冬暖式大棚,增大产能;以圣德乳业公司为支撑,大力发展牧区娟珊牛冻精改良,制定炉霍地方乳制品生产标准,建立奶渣“订单”收购办法,重点培育畜牧产品加工销售产业;依托“三区一园”完善先进的物流体系,加速农产品交易,立足甘孜,主供成都、广州等,带动自主“鲜水源”农产品品牌进入高价值竞争、高效率流通的市场化层面。

斯木乡吉绒村成为“三区一园”发展蓝图下,最先“闪亮”起来的村子之一。

(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增强四种意识 提升干部执行力 炉霍县干部作风整治见成效

本报讯(杜梅张忠强)自全县干部作风整治专项工作开展以来,炉霍县按照县委关于“四个一百天”专项行动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通过三强化,扎实推进工作开展,干部队伍作风明显好转,群众反映良好,工作成效彰显。...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