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加快藏区发展 赴甘孜州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见闻

眉山日报 2019-04-20 07:36 大字

行走在泸定桥上。邓安美(右)向记者介绍情况。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内参观。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特大桥。泸定县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本报记者 姚永亮 殷勇 文/图

这里是一片圣洁的土地:藏汉等多民族聚居,山川秀丽、资源富集;这里是一个是充满红色回忆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红军长征的遗址,感人的革命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4月16—18日,由省委宣传部,甘孜州委、州政府和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主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暨红色泸定桥干部学院首期培训班在甘孜州泸定县举行,来自省内外的25家市(州)党报负责人、记者同行,历时3天,在接受红色培训学习的同时,奔赴多个采访地,记录甘孜大地的崛起和风采。

川藏“第一桥”

见证甘孜驶入高速时代

从泸定县城出发,绕上5道拐的高速连接线,由泸定高速入口进入雅康高速前往康定方向,穿过泸定隧道,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即呈现眼前。“震撼”是这座大桥给人的第一感觉,红色桥身,黑色的桥面,桥上是湛蓝的天空与远处圣洁的雪山,桥下奔流着汹涌怒吼的大渡河水。

该桥被誉为川藏“第一桥”。“大桥总造价超过10亿元,全长1411米,主跨1100米,桥面距大渡河水面239米。”四川交投雅康高速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在高速公路建设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悬索桥主跨1100米,川藏第一;雅安岸隧道式锚碇长159米,世界第一;省内首次利用无人机牵引先导索过江;国内首次在高海拔峡谷地区、复杂强劲风场条件下,采用缆索吊装系统架设千米级钢桁梁。

如果用一组数据来介绍这座特大桥,会更容易了解这项“超级工程”。大桥共有主缆两根,每根主缆分187股索股,每根索股有91丝高强度镀锌钢丝组成,全桥共有钢丝34034根,钢丝总长度超过六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半。

泸定大渡河特大桥只是雅康高速一项控制性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纵观全长135公里的雅康高速,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全线布设于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之中,有许多“猿猴欲渡愁攀援”的危险地段,被称为云中天路,桥隧比达82%,是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之一。

2018年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全线建成并试通车运营,从而结束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雅康高速公路连接雅安与康定、沟通内地与藏区,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连接甘孜藏区进而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是内地进入藏区的经济大动脉,是稳藏安康的政治大走廊,同时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民生大通道。

“雅康高速全线通车,成都至康定时间由7小时缩短为3.5小时。”甘孜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条高速的通车,标志着甘孜州正式进入了高速时代,它不仅是甘孜藏区人民的出行大通道,更是全州人民的希望之路、致富奔康之路。

打工妹当老板

立足实际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郎山下,大渡河畔,坐落着一座美丽村庄——泸定县杵坭乡杵坭村。这里因红樱桃而出名,尤其是每年四月中、下旬,樱桃树上的樱桃熟了,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一颗颗红樱桃鲜红欲滴,晶莹剔透。

近年来,该村许多村民通过种植樱桃等水果,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种植樱桃,来我家采摘樱桃,吃饭的人很多。每天平均接待200多人,平均每月收入能达到一万元左右。”杵坭乡“板板桥”农家乐老板邓安美谈起发展乡村旅游,办农家乐带来的收入时,一脸的开心。

邓安美是雅安汉源人,远嫁到杵坭后,为了生计,她和丈夫王安强在家种过地,到内地打过工,但生活始终都不怎么富裕。2017年2月,她通过当地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创业帮扶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和贷款筹资,开办起了“板板桥”农家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苦日子。

跟邓安美一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在甘孜州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州牢固树立脱贫攻坚“里子”更重要的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对接市场需求,紧扣“两不愁”育产业、抓就业、促增收。推进旅游扶贫,全面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环贡嘎山旅游圈、环稻城亚丁旅游圈、环格聂山旅游圈、格萨尔文化旅游带、中国最美高原湿地“三环一带一地”全域旅游布局,坚持农旅、牧旅、文旅融合发展,建成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2个、示范村16个,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6个、精品村寨46个,开发“名、特、精、优”系列旅游商品20余个。

此外,该州还推进特色农业扶贫,围绕东部现代农业经济圈、北部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特色农业走廊“一圈一带一走廊”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建设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带、2个百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43个特色养殖小区,建成全国最大羊肚菌集中连片生产基地,启动大渡河流域“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产业带建设,扶持和培育3348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109个村集体经济发展,甘孜、理塘、石渠、色达等县股份制牧场发展迅速。

该州还大力开展就业扶贫和金融扶贫。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73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22065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车间)45个,有效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在推进金融扶贫中,向50222户贫困家庭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5.32亿元。

通过产业带动和生产扶持,到2018年底,全州1109个村贫困发生率低于3%。

打好“红色”牌

让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夜幕之下,在灯光的映照中,泸定桥经历了白天的热闹和人来人往,渐渐恢复了平静。在大渡河东岸,距离泸定桥门票售卖处不远的地方,依然有不少游客,握着手机和相机,拍下夜色中的泸定桥。

2017年12月31日,随着雅康高速雅安至泸定段通车运行,在泸定,这样的场面早已成为了泸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红色名城,走上泸定桥,追怀那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

1935年5月29日,红一方面军在泸定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打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泸定桥因此成为红军长征史上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

毛泽东“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著名诗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朱德元帅写道“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邓小平挥毫题写“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碑名;胡耀邦题写“飞身可夺天堑,健步定攀高峰”的题词……真实地注解了“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大道”壮美赞誉的真正底蕴,也让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壮举走向千家万户。

如果说泸定县的泸定桥是甘孜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品牌,那位于康定市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则是甘孜州“红色文化的基因库”。该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85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2043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新馆展览分为生态甘孜、历史甘孜、红色甘孜、文化甘孜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临时展厅。

特别是博物馆内“红色甘孜”板块及其中珍贵的红色人物历史资料特别受到游客青睐。该板块以电子沙盘、仿真场景、半景画、小游戏、雕塑等展现各类红色景点,记录下甘孜州人民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重要的里程碑,给观众提供最为直观的教育学习机会。

如今,依托红色文化,发展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甘孜州谋求发展的新常态。该州还以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为核心,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旅游开发工程和融合发展工程,结合创建川藏线千里文明走廊,全面融合康巴文化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等,努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良好态势,建设绿色发展、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示范区。

新闻推荐

甘孜新区启动建设

甘孜集中开工27个重大项目本报讯(记者徐登林)3月29日,甘孜州集中开工甘孜新区建设等2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7.45亿元,涉及基...

泸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