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贵琼人的劳作方式

甘孜日报 2015-12-19 00:36 大字

?鱼通贵琼人的原生态锅庄。▲鱼通贵琼妇女。▲岚安贵琼人。▲贵琼人居住区鱼通麦崩乡。

■ 高正勇

贵琼藏族人民一直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生活方式,纯经济的农作物非常稀少,仅有的花椒、玉米等都是在20世纪中期才逐渐代替其他农作物而出现的。由于贵琼藏族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在大渡河畔的高山地区,很多作物诸如大米、小麦等都无法正常生长,所以农作物的品种也比较稀少,只有花椒、玉米、雪山大豆、洋芋、核桃、酸梅、黄豆等。而很多时候如黄豆、洋芋、核桃等由于产量不很高,一般都作为自己消费的物品,除开花椒和酸梅等经济作物,贵琼人民大面积种植的只有玉米和大豆。正是这些简单的农作物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贵琼人民,它们在贵琼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本文将以玉米这个主要农作物为例,通过对其种植到收获过程的描写来阐述贵琼人民的劳作方式。

由于贵琼地区是山地,不适合驯养羊、牛等牲畜,所以解决肉类来源的方法就只有一条——养猪。在笔者小时候,几乎每家都会圈养两三头猪,这基本上算是一个家庭一年内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了。而猪的食物主要是以嫩草和玉米粉制作的饲料,由于冬天找不到嫩草,所以夏天村民们便需要采摘更多的嫩草然后晒干,冬天可以将其煮熟之后给猪喂食。而玉米秸秆和其他杂草一起铺在猪圈里面,作为猪的“床被”。其实秸秆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那便是作为第二年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农家肥。通过牲畜大半年的踩踏之后它可以发酵成非常成熟的农家肥。而农家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第二年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于是便形成了“农作物——养猪——农家肥——农作物”这样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这一年的收成情况,现在有些村民搬到镇上后没有在家养猪,可以看见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明显下降。所以养猪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食肉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作物的生长问题。

如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一样,玉米的种植一般都经历了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过程。农历二三月正是播种的好时机,村民们早已将农家肥背到地里,施肥方式主要有两种,点施和遍施。点施是指将农家肥集中堆放,只在农作物下种的地方施肥,这样可以重点施肥同时节约肥料;遍施我们也叫满山肥,即将所有农家肥均匀地洒在土地上,这样有助于提高整块土地的肥沃程度,但由于这种施肥方式需要大量农家肥,所以采用这种施肥方式的比较少。播种一般需要两到三人,分别负责挖坑、撒种和施肥,一般持续一周左右便可完成播种。除草一般在青苗长出后两周左右,肥料不仅养肥了玉米,同时也养肥了那些杂草,为了不让杂草阻碍玉米的成长,只有一遍一遍地将它们清除。在玉米的成长阶段一般要除两次草,如果有更勤劳的村民还会除第三次草。当然后来人们引进了薄膜技术,就是在玉米刚播种下去时便在上面铺上一层薄膜,当玉米快长出来时将它从薄膜中挑出来,周围的杂草便压在薄膜下面无法成长起来。不过薄膜很难分解,只能通过焚烧来处理,这对周边的环境还是有些影响。玉米长到一定程度后还需要对它再次施肥,而这次用的不是农家肥而是从集市上买来的尿素等化学肥料,施两到三次,每次间隔半个月左右。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一般在农历九月左右,每当国庆节放假回家的时候正赶上收割。贵琼人民的运输方式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依靠人力和畜力。贵琼人民背东西的方式却和普遍的双肩受力不同,贵琼人民用一条牛皮带套在自己的头部靠近前额位置,利用背部和颈部的力量将重物放在背上搬运,这样的背运方式在尼泊尔塔芒地区也有发现。有时还配有羊皮袄等辅助工具,一个成年男子可以背上75到100公斤左右的重物。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机械,收割玉米只能靠人力来做。村民们先将玉米一个个摘下后集中放到一个地方,然后将玉米秆从根处割断横放在地里,待阳光将秸秆水分晒干之后便可将其背回家中,作为农家肥的原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收获季节村民们经常互相帮助,集中劳动力将一家的玉米收割完成,然后再去下一家。这样的劳作方式不仅有利于收割离村较远的庄稼,同时也解决了独自劳作所带来的枯燥感,在收获的同时多了一份热闹和喜悦。

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在这个季节是最开心的,因为一年的努力在这个季节得到了回报。其他作物如雪山大豆、核桃等也在这个季节收获,收获的方式也大同小异,而接下来的时间他们需要做的便是对这些庄稼的整理和储存。将玉米剥皮储藏一段时间之后,将其放在晒场上暴晒,然后用“光因”(音译)将玉米粒砸出。(注:“光因”,当地汉语称“连盖”,为当地的一种工具。即用绳子将一根木棍连在竹竿上,木棍相对比较细长。操作人手握竹竿来甩动木棍,利用木棍的惯性将玉米粒砸出来。)等玉米粒完全脱离之后继续晾晒直到将水分晒干,最后用风斗将杂物清理干净之后入仓储存。

其实从贵琼人民一年的劳作中不难发现,他们的劳作简单却不失规律,忙碌又有条不紊。不管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那一套生态循环系统,还是在劳动中的相互合作方式,都不同程度地表达着贵琼人民在劳动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的村民们已经添加了很多现代化的机器,而且劳动方式也从单一的农作发展到务工、经商等,但这种精神还一直延续着。

新闻推荐

康定市民为市镇建设捐款

甘孜州档案局提供资料贺先枣整理从康定这地方建立城市开始,为了搞好市镇建设,康定市民一直在为市镇建设出力。这里有一份民国6年即公元1917年5月市民捐款修筑河东马路的名册,一份民国22年即1933年...

康定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定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