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上的女秀才 ——读《从大渡河到金沙江》
■杨仕强
(一)
泸定文艺界人士都亲切地称朝书是“我们泸定的女秀才”。
(二)
十一年前,朝书刚走进《甘孜日报》社时曾受到记者杨丹叔的指导。丹叔和笔者是老朋友,因此,对朝书时有接触,但并不十分熟悉。对她认识和了解的升华,是在今年5月。我看了她的处女文集《从大渡河到金沙江》。
五月中旬,笔者一连数日,认真阅读了她的文集,一气读完后,情不自禁,在其扉页上,写下七律一首:“大渡河畔留足迹,金沙江边闪身影,采访何惧艰辛苦,奋发耕耘天酬勤。”但觉言未意尽,再作以下文字对朝书之书的读后感。
读后感一: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
朝书踏进报社门槛,可以说,这门事业对她是陌生的。之前,她没有经过新闻写作的专业培训,也未得到过任何新闻大师的指点,然而一上岗,就直接安排她担当记者工作。她在《我们的记者生活10年》中写道:“没有培训,直接上岗,第一篇报道是会议消息,完全不知道怎么下笔。”
怎么办,她进入了三个门道。一与几位考入报社的新手,经常聚在一起,商讨研究一篇文章该怎么写;二向老报人,如胡庆和、杨丹叔等学习,认真地钻研、探讨他们写什么,怎样写;三请教书报,买回一本《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集》,反复阅读、深刻揣摩。细读深咽《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通过以上努力,她不仅对写新闻有所步入,而且还领悟了“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开放性。”并下定决心“我会在《甘孜日报》创造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新闻。”天道酬勤。第二年,她的《雪山催开“情花”香》见报。这篇事件通讯,不仅宣传了情歌故乡利用优越地域条件,发展特殊经济,还为拓宽、延伸“康定情歌”对外面世界的影响产生了作用。你可以耳听一曲康定情歌,还可以眼观万盆康定情花。此篇可以说是朝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紧接着的几年中,她的新闻通讯写作步入了自己设计、自己追求、创新塑造人物的境界,在她的笔下,有打工妹的烦恼和梦,有年逾古稀的修女祈祷天下太平,年青阿訇的心声,自信勤奋的藏族女大学生,还有僧侣、普通村民,甚至还展现了修表匠的社会生活,细读起来,津津有味,令人悠思遐想。王朝书在践行自己的诺言,在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新闻,笔者读《甘孜日报》已半个多世纪,可以说,王朝书的新闻通讯,为甘孜日报社新闻通讯园地荡起一股新鲜的花香味。
读后感二:
千秋龟鉴示兴亡仁义从耒为国宝
踏入新闻门槛,历时十年沧桑,王朝书总结出新闻队伍里,有两种不同新闻观:一种以宣传为出发点;一种以人为出发点,指导她的老师杨丹叔,就是力主以人为出发点的观点,在他的新闻作品选集《我们这一代》中,已突出鲜明地显示了出来。深受杨丹叔影响的王朝书,在以人为出发点的这个观点上,还充分流露出了以仁爱、忠义为旋律的人生观。文集中《余强的生命危在旦夕》等五篇连续报道,就是朝书以人为本的强烈展现。
2007年4月7日,她专程前往捧塔乡看望肾病患者余强,之后到州医院血液透析室看望,与愿为余强捐肾者通话,一直关注到6月上旬。期间,朝书为余强治病之事,专访了民政局、司法局、卫生局、康定县委、县政府等多家部门,为余强咨询政策、呼吁救助、争取捐资。
像这样为挽救一个普通患病山民,连续奔波达三个月,发稿五篇约计万字为患者呼吁求救,且与患者非亲非故,在笔者这个业余记者的人生道路上,还是首见。
读后感三:
厚重情怀 跃然纸上
乡城县水洼乡西洼村村民杨素·泽仁拥宗的故事,早在数年前杨丹叔的《我们这一代》中《湮没了半个世纪的真情》一文中读过,那是一篇仅有1600余字的人物新闻稿。今天,在朝书的文集题为《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一文中又重读到。虽然此文是在冠以“人物通讯”的栏目中,但此篇长达6000余字的“人物通讯”,笔者认为应当称得上是一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王朝书心怀极度热爱、尊重的心情,走进了泽仁拥宗家黑色的藏房中。当年丹叔来访时,泽仁拥宗还活着,可今日朝书来时,人已仙逝,阴阳两隔,记者想要听到她的感人故事,只有他的女儿曲珠说话了。
关于泽仁拥忠为帮助红军而遭受的痛苦和磨难以及她崇高的品德和言行,读者可以自己去品读这篇文章。这里,笔者只粗说一点对王朝书写作的感受和体会。
王朝书采访细心、深入,对被采访人物,视为亲人,倾情达意,进入人物的灵魂境界。
泽仁拥宗家住进的红军伤病员中,因一红军患伤寒,家人受感染。不到一月,先后有八位亲人失去生命。拥宗没有吵闹,冲出门去抗争。为什么?她女儿告诉记者:母亲讲过,出去也是死,而且还有可能传染给别人,因此,何必害了人呢。
后来,拥宗带着幸存的小女儿,走上漂泊之路,历经了十六年苦不堪言的煎熬岁月。而当解放后回到故乡,拥宗无怨无悔,没有向党和人民索求,反而称道共产党带来了幸福生活。
对于上述情节,朝书写得鲜活生动、感人肺腑,字字句句,浸透血泪。笔者在读此文时,也淌下泪水,记住了朝书在文章引题的话:“让我们记住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藏族妇女”。
令笔者佩服的是,朝书于人性出发,敢写真话,她在文中说,当年,因为丹叔采访见报,拥宗一度成为“英雄”,相片贴上墙头。“但,实惠的照顾老人却没有得到一点。”虽然拥宗叮嘱儿孙:“不要伸手向国家要东西”。但对于今天在为老百姓服务的公务员们,难道不该给予老人一点实惠?
(三)
朝书从新闻战线的门外汉到熟练工,在十年磨练的过程中不怕吃苦,艰辛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方有今日的成就和收获。她自己在回忆中写道:“在曲登乡,因为缺氧,我休克在那里;在虾拉沱村,没有人管我们的食宿。在塔公乡,连续两天吃寺庙斋饭”。总之,记者生涯中,王朝书吃了苦、受了罪,历经了艰辛磨难,始终“将自己的手、脚、眼、嘴、耳、心与被采访者相连”。
朝书在成长经历中历经挫折。但她没有滞停手中的笔,而是向既定目标前进。她说:“我渴望通过新闻力量推进社会发展,那才是一个记者真正的人生。”正是这种信念和理想,激励她吃得苦中苦,创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的新闻而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燕黄冰)近日,笔者从康定市项目促进中心获悉,该市新都桥镇农村敬老院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即将投入使用。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375万元,新建房屋1500平米。主体工程为三层具有民族特色风貌...
康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