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榜样的力量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

甘孜日报 2015-06-28 01:09 大字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

编者按:

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和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群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展示出创先争优的风采,诠释着一名普通共产党员肩负的责任。他们是时代的骄子,更是先进的模范。他们代表基层一线,他们代表基层的声音。为大力宣传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基层普通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庆祝建党94周年之际,本刊将在“讲述甘孜好故事、传播甘孜好声音”专栏中开设《身边的榜样——基层党员干部风采录》,将陆续刊发各地优秀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大山深处的格桑花

■ 孙学花 李娇玉 文/图

六月的情歌故乡康定绿色铺天盖地,此时的三合乡山花烂漫,带着草帽的农民忙碌在田边地角,一排和谐、向荣的田园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我们的产业要从高起点规划,要高效运行产业链,让养鸡专业户、养牛专业合作社、养蜂专业合作社等进一步实现规模化,不能只求数量,力争把我乡打造成产业园区乡、绿色旅游乡。”说到产业发展三合乡党委书记夏莉娜信心满满。

她没有豪言壮语,她只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尽心尽力的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最困难、最棘手的问题,小到帮群众带点菜,大到为该乡产业发展,她夜以继日的工作,每当看到群众收入增加时,她心里别提多踏实。“只要能为老百姓争取利益,我会全力以赴,我们乡干部的工作宗旨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青春弹奏出爱的旋律

夏莉娜的爱是和老百姓的点滴接触中积累起来的。“夏书记,五保户的钱啥时候到啊?我要到姑咱去看病。”听到五保户李贵明这样问,她笑着从自己包里掏出200块钱塞到李贵明手中,“阿伯,看病要紧,200块钱拿去坐车,五保户本本带起,看病不要钱!”已记不清这是她第几次给他钱了,三合乡像李贵明这样的“阿伯”还有很多,每一次听说群众有困难她总会慷慨解囊。江坝村鲜基荣养西门达尔牛资金不够,她便作了他银行贷款的担保人,还把自己家里仅有的3万块钱借给了他。听说有位村民喜欢弹电子琴,但是无钱购买,她便买了送到家里去。一位老人在乡政府的杏树下捡杏子吃,她便发动乡干部为其采摘……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奉献当作使命,把助人当作快乐。赤绒村的五保户高建清患有精神疾病,无人照料,她得知后四处打听、多方联系,最终将其送往雅安精神病院治疗。河坝村民王小莉和母亲王国红都患有精神残疾,家中老小全靠父亲一人照料,生计难以维持,数万元的医疗费用对这个贫困家庭来讲无疑是天文数字,老实本分的徐茂荣为此愁白了头。她亲自写材料、跑部门,最终将王小莉一家的救助资金争取了下来。

想方设法为百姓致富

2012年4月至今,历任三合乡乡长、党委书记,夏莉娜说她不是官,而是百姓的孩子。“我们这个阿妹儿来了以后,特别实干,经常到我们这种贫困家庭,想办法给我们解决困难,而且她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现在我们这几个村子搞养鸡、养牛、养蜂等养殖产业的越来越多,还有搞樱桃种植、核桃等种植产业的,整个乡的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她隔三差五地走村串户,随时了解群众特别是困难、残疾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我们老百姓自心底里暖暖的。”该乡的村民这样评价她。

“我们在乡镇工作,有更多机会去贴近群众、关怀群众,去帮他们排忧解难。”她这样说,也这样做。路不通,她便修路;没有水,她就凿渠;看病难,她把医生送到群众家门前;没钱上学,她就成立爱心助学基金……在三合乡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争取到了100多公里的通村硬化路,100多公里的入户硬化路,解决了二身小、新五、老五、江坝4村的用水难题,先后成立了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800余亩的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申报了拉脚沟5村1000余群众的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6名困难学子的读书难题,为30余符合条件的五保户申请到供养金……

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在村子里“阿娘”、“阿伯”、“阿哥”、“阿姐”是群众和她之间最亲切的称呼,她甚至还有一个缠访户“爸爸”,那桩困扰了老人9年的缠访案件,融化在了她一声又一声柔情的“爸爸”里。“我们做群众工作,不光是安排,主要是走进群众的生活中,深入老百姓的思想里,要想到群众所想的,做群众需要解决的难事,才能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夏莉娜总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做工作。

两年半的光阴,她以真情实意刻画出干群一家亲的和谐画卷,她以爱的名义搭起了通往百姓心中的桥梁。关于她的故事还有很多,优秀共产党员、第二次土地调查先进个人、康定县维稳先进个人,这些是她收获的荣誉,面对这些,她说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还很多。

3年多来她不断探索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她推行的“六个工作法”备受群众推崇和亲睐。“一站代办法”:她定期将民政、计生、医疗工作人员派进村,统一收集和办理群众诉求。“菜单工作法”:她要求制作四季工作“菜单”,干部对照菜单开展工作,纪委对照菜单督查工作。“捆绑帮扶法”:她带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包产业、包合作社、包农村党员,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阳光决议法”:她要求乡村两级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决议重大事项,请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民学习法”:她组织大学生村官以夜校的方式在老百姓中开展种养殖培训、地震应急避险、政策法规宣传近百次。“爱心助学法”:她整合联系单位力量,成立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帮助6名困难学子完成学业。

在三合乡工作的3年多里,她的工作笔记本详细记录了每一户的家庭情况和困难诉求,当面解答、会商研判、专人落实、及时反馈,成功解决了上千条群众诉求。2014年汛期,三合乡相继遭受“6.23”、“7.31”洪水灾害,她连续3个月奋战在工作岗位,与男同志一道抗洪抢险筑堤坊,与老百姓一起灾后自救促生产。“哪个村工作开展好、产业发展好,项目和政策就向哪个村倾斜”,她扭转了当前扶贫不扶志的陈旧观念,激发了各村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营造了你追我赶的发展劲头。

群众致富的“领头羊”

■ 余应琼 曲塔 文/图

他在平凡工作中淬炼人格党性,他引领百姓致富。他就是生龙扎西,甘孜县下雄乡洛戈一村党支部书记,他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领头羊”作用,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将洛戈一村建设成了省级文明村和“新牧区建设示范村”。

筑牢堡垒

生龙扎西把建设坚强、团结、具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放在首位。他常说:“只有把从严管理干部这个关键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村民中有说服力。只有党员干部身子正,才能底气足,腰杆硬。”这是他最朴实的话语,这更是他最给力的践行。

洛戈一村党支部坚持用“五个好”规范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促进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管理程序化。生龙扎西带头落实党建责任制,切实加强村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积极开展党员、村干部读书活动;做好支部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近年来,该村共发展农牧民新党员 10 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3 名。

产业兴村

洛戈一村牧户祖祖辈辈靠畜牧业为生,贫困程度深,怎样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逐渐改变贫困面貌,成了生龙扎西担任村支书以来的一块心病。由于群众普遍存在“畜多为富”的思想观念,生龙扎西千方百计教育引导群众打开发展思路,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并带头出售畜产品,让牧民群众真正看到实惠,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牲畜出栏增加了。同时,他还组织牧民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升牧民现代化养殖技术。

牧民定居点建成以后,生龙扎西开始琢磨,依托定居点美丽牧区的建设,应该干点什么?应探索形成什么产业?今后的洛戈一村定居点应该形成什么样的特色?

“发展全域旅游,让牧区的资源潜力得以充分挖掘。”生龙扎西说。下雄乡是临近国道317线的纯牧业乡,有着美丽的草原风光和浓郁的牧家风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带动起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去年,在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生龙扎西争取到项目资金70万元,该村牧民积极参与,出钱出力,在洛戈梁子建起了“牧民旅游新村”旅游接待点,作为村集体经济。游客能在这里品尝到自制的酸奶、坨坨牛肉、人参果等藏家饭菜,在草原骑马飞奔或是骑着牦牛徜徉领略藏家风情,玩累了就住藏家屋体验藏家生活。为了让旅游新村在服务上有提升,生龙扎西多方联系老师为牧民进行培训,旅游新村建成以来,生意不错,洛戈一村的牧民第一次吃上了“旅游饭”。如今,生龙扎西引领村民在提质上档上下功夫。

民生惠民

在下雄乡洛戈一村定居点,村民活动中心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建美好家园,享现代文明,过幸福生活”等标语格外醒目,定居点内数十户定居房呈梅花型分布,统一的红瓦白墙,藏式墙垛院墙,朱红色铁花门,崩空造型;宽阔的硬化路通向各家各户,漂亮的景象让人以为是进入了别墅群,而这些为群众带来福利的惠民工程无不凝聚着生龙扎西的心血。他积极带领全村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修建通村水泥路、组织群众投身到村级活动室建设、新牧区建设各项民生工程中。每到药材采挖季节,他积极动员村干部和民兵组成巡逻小组,调解小组,并组织群众有序采挖,避免村民因挖药材而发生的各种纠纷。农闲时,生龙扎西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活动,并在迎秋节、春节、藏历年等节日,组织大家联欢。同时对村环境进行美化提升,动员村民家家户户行动起来,并建立起保持环境的长效机制。

在他的努力之下,群众看到了希望,收获了幸福。洛戈一村呈现出实力强,村民富,村貌新的崭新气象。

“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责任”

——记乡城县青麦乡巴吾村支部书记召宋久

■ 吴远胜 文/图

走进巴吾村,随时都会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奔波在邻里之间。一提起他,村民都会情不自禁翘起大拇指,看到村里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村民都会感叹地说:“多亏了召宋久书记,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简单的话语包含了村民无限的热情,而对此,召宋久总是微微一笑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责任。”

田坝子里走出来的“土专家”

巴吾村在乡城县素有果园之村的美誉,一到金秋时节,阵阵果香便会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而对全村每户有多少棵梨树、苹果树、樱桃树,召宋久记得很清楚,一说起树的品种和每个品种有什么常见病,可以说是比专家还专家。慢慢地,大伙都习惯叫他“土专家”。

“说真的,上次我们家的梨子树有点病,就让他来看了看,给配了点药,后头梨树的长势也越来越好,挺感谢他的。”村民莫莫一提起召宋久,就赞不绝口。

“他啊,好像什么都会,我家上次种了两亩葡萄,在开始种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一时难以下种,多亏了他。”村民洛绒扎姆回忆说,刚开始下种的时候,由于缺乏技术,葡萄种植居然难倒了常年耕种的庄稼人,在得到消息后,召宋久便带队到家中手把手传授技术。

从给牲畜看病,到教授种植瓜果技术,召宋久总是忙碌着……

据村民扎扎回忆,一次自己家和邻居几家种植的葡萄叶子突然发黄,大家都万分焦急。而就在此刻,支部书记便带领干部到田里来,把大伙召集起来,详细讲解了,葡萄叶子发黄的原因及如何用药。

这位书记有些“倔”

在巴吾村,召宋久的那股“倔脾气”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别人难啃的骨头,到了他的嘴边,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只要是为群众好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很多时候要看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召宋久就是用这样一股“倔脾气”把所有事情做到最细微处。

在农村,邻里之间常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不断,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在新村建设中,有两户村民因为修建入户路时,路基没打平,导致工程拖延。在得到消息后,召宋久便带领干部到两家做思想工作,自己还带着中午和晚上的干粮,最后,两户村民握手言和。

“他那个脾气很多时候让人感动。”村民扎西说起召宋久就很感动。扎西说,在点亮农村建设中,有根电杆要栽到自己的农田里,虽然占地不大,但是自己还是想不通,书记隔三差五来做工作,最后自己想通了。

“每天早上我们都没起来,书记就来了,那情景真叫人感动。”扎西的妻子拉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满是感激。

“村里头架电线杆是惠及大伙的事情,有的村民不理解,我相信只要耐心做工作,大伙会想通的。”召宋久说道。

他抓发展点子多

走进巴吾村,干净的村道,村道两旁长势良好的树苗,连片的赤霞珠葡萄种植基地,热闹的农家旅游接待让人眼前一亮,而这一切又凝结了召宋久太多的心血。

如何发展才能使村民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是召宋久担任支部书记以来思考的问题,为此,本来文化不太高的他,利用业余时间翻起了书本。

“虽然我年级大了,文化也不高,但是有时候书里头的东西加上平时经验,还挺管用的。”召宋久捋了捋花白的头发,乐呵呵地说。

“别看书记年纪大,但很多点子还挺有用。”村民扎姆一边说,一边指着路边栽种的小树苗,仔细一看,小树苗的栽种方式还真与其它地方有所不同,小树苗外面还围着一层荆棘,并用线条进行了缠绕。“村里的牲畜比较多,如果不给树苗加个保护,那树苗还没长大就被吃光了,那以后我们还怎么发展休闲农村。”召宋久说。

为了推动旅游休闲观光的发展,召宋久组织大伙在葡萄种植基地前修建了一个观景台。“我们村的葡萄园靠近公路,过往的人很多,我们在公路沿边修建了观景台,这样一来既方便了游客休息,又为村里观光产业打响了名片。”召宋久指了指长势喜人的葡萄树。

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旅游产业,召宋久又有了新的打算。“现在,我们村开始试点搞农家旅游民居接待了,我们准备利用农闲的时候,也在村里举办个接待培训,让村民自己来当解说员,让大家不出门就能挣到钱。”

新闻推荐

都市绽放高原“格桑花” ——四川甘孜藏区青年“出山记”

■新华社记者吴晓颖王迪在雪域高原漫山遍野有一种美丽的野花,它有着一个更美丽的藏族名字——格桑花,寓意“幸福吉祥”。有一群走出高原来到内地的藏族青年,他们如一株株顽强坚韧的格桑花,不懈奋斗、...

康定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定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