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雪域高原最美的“赤脚门巴” ——记2015中国“最美医生”、德格县上燃姑乡藏族村医占玛泽仁

甘孜日报 2016-03-17 00:19 大字

占玛泽仁的诊断室里挂满了各类奖牌和患者敬献的哈达。

他,独自坚守偏远藏区山乡41年、服务方圆77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群众;

他,没有存款,而是将自己所有的工资、补贴和乡县发给的奖金全用在了百姓的身上,且从不收贫困患者一分钱;

他,上山采药、自己制药,无偿为当地百姓储备价值300万元的藏药原材料近2万公斤;

他,没有房子、没有结婚,医院就是他的家,患者就是他的亲人;

他,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藏乡山村里的“慈善家”和农牧民心中的“最美门巴”;

……

他就是2015中国“最美医生”——德格县上燃姑乡藏族村医占玛泽仁。

■ 本报记者 张永红 文/图

3月1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当身着藏装的占玛泽仁出现在颁奖典礼现场时,全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屏幕上的小片播放,主持人的现场访谈,颁奖词的荡气回肠,颁奖嘉宾的亲切握手,闪闪发亮的奖杯,这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刻画出他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一段段真情的讲述,激发出了亿万观众的情感共鸣;这一个个故事的背后,展示的是“最美医生”占玛泽仁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在2015中国“最美医生”十人榜单中,他不仅是四川唯一的入选者,而且更是全国五省藏区唯一获此殊荣者。

16日上午,当记者采访领奖归来的占玛泽仁时,他异常平静地说:“在幅员辽阔的甘孜藏区,像我这样的村医比比皆是。我既幸运更感激,我既要珍惜这份荣誉,更要加倍努力地为当地农牧民群众服好务!”

几句质朴的“获奖感言”之后,他便开门见山地叙述起了自己的从医历程:“在上世纪70年代,藏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赤脚医生。尽管赤脚医生无固定收入、无固定办公场地,但却是农牧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我成天起早摸黑,走山村、串帐篷,义无反顾地为农牧民群众把脉问诊和送医送药,但心中的那份自豪确实是苦并快乐着。”

上燃姑乡距德格县城300多公里,而佐巴通村距离乡上还有近20公里。村子坐落在一条狭长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近4000米。那时村里既没通电,也没通公路。作为牧民的后代,他自然而然地沿袭着“逐水而牧、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父母早逝,他从小便由亲戚抚养。1975年,21岁的占玛泽仁做梦也没有料到自己居然还能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他既不懂汉语,更没有一点医学常识,藏语也只有小学水平。然而,当村里响应毛主席号召成立合作医疗站时,村干部齐刷刷地将目光锁定在了这个朴实能干的年轻人身上。在德格八邦藏医院参加完45天的培训后,他便幸运地成了一名村“赤脚医生”。

从最初的外伤包扎、治感冒、打针,到随后的简单外科手术、接生、输液,再到后来的医治难产和疑难病症,他的成长与进步,既让乡亲们兴奋,更让邻村患者感激。因为,村庄距县城遥远,到最近的甘孜县人民医院也有160多公里。不便的交通,让农牧民患者一筹莫展;一笔不小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令农牧民不堪重负。面对群众渴望的眼神,他一面向实践学艺,一面向然古寺堪布江村罗布和八邦寺藏医院医生拜师。在时间和实践的陪伴下,他医术的明显长进带来了患者诊治量的大幅攀升。

然而,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特别是县乡医疗条件的改善,赤脚医生的命运随即生变:有的要么转行,有的要么放弃,有的村合作医疗站要么合并、要么撤销。

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时,当时县卫生局长张仲书以及乡党政主要领导对他说:“村合作医疗站虽没了,但我们临时把乡卫生站交你来办,既不能拆,也不能垮,而是要更好地为农牧民群众服务。”

这突如其来的喜悦,让占玛泽仁一连激动了好几天。然而,当他到卫生站报到时才发现,站里只有他一个人。既当医生,又当护士;既处方,又配药;既坐诊,又出诊。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累得晕头转向。乡政府附近寺庙的喇嘛曾经常过来帮忙,可寺庙恢复活动后,那些喇嘛又都陆续回到了寺庙。后来,县上也陆续分配来一些年轻医生,可没过多久便悄然离开。然而,不服输的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

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独自一人苦苦支撑着这个卫生站艰难地运转。占玛泽仁告诉记者:“在合作社的时候,乡卫生站附近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这里种元根和喂牛,可土地承包到户后,这些人都相继回了家。乡上不通公路,驻下来的乡干部也很少。一个偌大的乡政府所在地,晚上就剩下他一人。”当时,亲戚朋友都劝他说:“你最好还是回家算了,你一个人在那里,万一发生什么意外还没有人知道!”性格倔强的他并没有因此动摇,“一个人的卫生站”仍在他手里运转得井井有条。

勤奋的他,一边钻石藏医、一边学习西医;尽职的他,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风雪交加,只要有病人,他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牧民牵来马匹,他不骑;贫困患者支付的医药费,他总是拒收;自己能治的病,他总是尽心尽力;自己治不了的病,他总是及时建议转院医治。忙的时候,他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个安稳觉。饿了,吃糌粑、泡方便面,有时忙得连糌粑和方便面也顾不上吃。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少则12个小时、多则通宵达旦。

尽管乡卫生站后来更名为卫生院,尽管他一直在这里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但他的身份依旧是佐巴通村牧民。按当时县上的规定计算,他每天的劳动报酬只有五毛钱。尽管得不偿失,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尽管2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工资,但他始终乐此不疲。后来,县上要求他每月从医药费中抽取48.5元,他总算有了自己的收入;1990年,他每月的收入增加到了80元,他感到特别满足;1997年,他任村医后,县上每月给他的工资猛增到了300元。从300元到600元,从1500元到目前的2000元左右,村医的待遇虽微乎其微,但他在农牧民心中的地位却与日俱增。

因为,他每年六、七、八月总要挤出时间,前往海拔3800至4500米的山上采集大黄、红景天、贝母、百合等中藏药材并亲手加工制药,并无偿为当地百姓储备价值300万元的藏药原材料近2万公斤;

因为,独自坚守偏远藏区山乡41年、服务方圆770平方公里的农牧民群众,且治疗贫困患者从不收一分钱,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药费只有靠他微不足道的工资、补贴和乡县发给的奖金来弥补;

因为,他接生的70多个孩子不但健康成长,而且难产、疑难病症等都能被他神奇化解;

因为,在41年的行医过程中,他以藏医药配合推拿、按摩、发汗、藏灸、热冷敷、放血、火罐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救治过的患者人数高达58万人次,且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医疗事故;

因为,在他上百本的诊治笔记中,每一笔每一划都记录着他对农牧民群众的情与爱。尽管他没有房子,也没有结婚,但医院就是他的家,农牧民患者就是他的亲人;

……

这位来自民间、靠近民间、服务民间的雪域天使,既是乡亲们眼中的“大专家”,更是农牧民群众敬重的“救命恩人”。

在颁奖典礼现场,来自上燃姑乡的藏族村民冲江一家手捧洁白的哈达,真情献给这位中国最美的“赤脚门巴”。她激动地说:“我家三代都是请占玛泽仁医生医治的,他医术高、心善良、人缘好,我们既信得过更靠得住,他既是我们藏区山村的‘慈善家\’,更是守护我们农牧民健康的‘好门巴\’!”

采访结束时,当记者询问他还有何心愿时,今年62岁的占玛泽仁不假思索地说:“作为一名在乡卫生院上班的村医,我有两个心愿:一是不要提高患者医药费用;二是希望能有接班人。”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怀。这就是2015中国“最美医生”、德格县上燃姑乡藏族村医占玛泽仁。

新闻推荐

刘成鸣在甘孜色达调研寺庙管理工作时强调 进一步创新方法强化措施 扎实推进寺庙依法规范管理工作

图为刘成鸣在大金寺调研。本报讯(记者杨杰文/图)4月15日,州委书记刘成鸣先后深入甘孜县大金寺和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调研督导寺庙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有力推...

甘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孜,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