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格印经院启动申遗

甘孜日报 2015-12-04 13:03 大字

★保存32万多块经版和大量藏画版,涵盖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

★经过3代土司、费时27年,才建成3楼1底、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的印经院

★经版经防腐防裂处理,历经近300年后仍在使用

★古壁画代表“噶玛噶孜”画派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

■ 吴晓铃

四川省继“蜀道”、“古蜀文明遗址”等4处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之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藏族文化宝库”的甘孜州德格印经院,也向世界文化遗产发起冲击。11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局了解到,德格印经院申遗工作推进会暨专家论证会已于近日召开,会上宣布印经院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其首要目标就是入选世遗预备名录。

德格印经院位于甘孜州德格县更庆镇中心。印经院文物管理局局长充扎告诉记者,印经院1729年由德格第12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创建,经过3代土司、费时27年,才建成了3楼1底、建筑面积达到5450平方米的印经院。这座高大雄伟、古朴庄严的典型藏式密梁平顶土木结构建筑,分为藏版库、晒经楼、洗版平台、佛殿等区域。民族特色浓郁的寺庙建筑与塑像,也表现出了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而印经院经堂内外近千平方米的古壁画,则代表了“噶玛噶孜”画派的最高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

印经院最珍贵之处,是保存了已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雕刻的藏文典籍经版32万多块和大量藏画版。它们涵盖了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包括佛教经典、医学、哲学、天文历算等,藏书的数量和种类居我国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充扎透露,藏版库里经过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的经版,历经近300年,仍然没有虫蛀和变形,并且至今仍在使用。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和文物保护规划专家组副研究员朱小南介绍,德格印经院1996年就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时任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专程前往印经院探访,这位曾成功推动布达拉宫成功申遗的专家感叹,德格印经院是一座藏族文化的宝库,具有申报世遗的条件。

朱小南透露,在郭旃建议下,四川省文物局在2004年初就已经组织考古、建筑、藏传佛教、民族历史等相关专家前往德格,并分工编写世遗申报文本。然而2008年初刚编好文本初稿,就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省文物局所有工作均转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直到今年11月,德格印经院申遗才重新启动。而7年之后,申遗将面临更严苛的申报环节。

世遗委员会的申报操作指南每两年就会推出新版。从2008年至今,仅操作指南的章节就从9章增加到了11章。朱小南说,很多国家申报世遗,往往因为申报文本的不规范,便折戟沉沙。因此,德格印经院要申报世遗,申报文本必须全部重新编写。此外,从2000年开始,为考量申报方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必须提前向世遗委员会提交保护规划,而这就需要专门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最后,申报方还要对遗产周围影响视觉效果的建筑和环境进行整治,并争取能够纳入中国的世遗预备名单。

记者了解到,《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有6大标准,而提名者至少要符合其中1项:如“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等等。德格土司家族早已消失,但传承藏族文化的印经院,却因其浩瀚的经版和仍在使用的技艺,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川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展开的申遗工作,就将在文本中体现德格印经院的这些价值,以便尽快纳入预备名录。

新闻推荐

科学谋划“十三五”补齐短板不掉队

(紧接第一版)“十三五”规划应该是一个主动“说不”的规划。甘孜州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规范各类开发、...

德格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格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