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有偿救援,该鼓掌还是担忧?
黄山景区今年将启动有偿救援,对违规逃票私入或不听劝阻擅入未开发开放区域,陷入困顿或危险求救的游客,将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据统计,仅2016年黄山堵截、查处“驴友”违规达24批212人次。(2月5日《人民日报》)
收费是众望所归的惩戒与倒逼方式
在公共救援力量被无度挥霍并日益不堪重负时,收费是众望所归的惩戒与倒逼方式,因此消息一出,收获掌声一片。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成年人普遍的道德共识,而有些驴友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越是明令禁止探险的区域,越是吸引他们前往。不得不说,“作”也是权利的一种,有人非要去险境,谁也拦不住,风险自担就好。不过在危险真的来临时,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面对驴友及家属求助,管理方不得不救,随着驴友队伍的日渐庞大,救助资源不堪重负,甚至成了一些人心中免费的后勤保障。
无论从法律法规还是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说,救都是必须,但至于是不是要免费,值得探讨与探索。无偿的公共救援,应当针对意外的天灾人祸,而不包括明知故犯——明令禁止进入的区域,依然要执意前往,没理由让全体纳税人为意外埋单。按照《旅游法》的有关规定,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这意味着,有偿救援在法律上并无障碍。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是先收费再救援,还是先救援再追讨相关费用?如果是先收费,一系列问题就会接踵而来:对方嫌费用过高而放弃,管理方救不救?不救是否会承担责任?可以想见,见死不救、见钱眼开的指责必然难以平息。因此,先救援再索费的方式才是有偿救援唯一现实的路径,即无论对方是否有过错在先,都要在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事后再通过责任区分来追讨合理费用。景区方存在明显过错,救援当免费,如果当事人负全责,那么景区完全可以按照事先公布的收费标准要求对方支付费用。当事人拒绝的,景区完全可以通过走法律途径的方式维权,甚至要求民事赔偿。 (宋鹏伟)
景区有偿救援未必是良药
黄山风景区实施有偿救援制度,直接提高驴友违规探险行为的成本,能在一定程度遏制驴友的违规探险行为,不失为一种遏制驴友违规探险行为的妙招。比如,四川稻城亚丁从2014年年底开始实行有偿救援制度,从执行情况来看,违规穿越的团队较之2014年的上百起,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说,景区有偿救援,初衷不能说不好。
但景区有偿救援,很容易让景区陷入两难境地,引发道德危机,如驴友为规避救援费用不报警、消极救援、阻碍冒险精神等道德风险。再者,如果遇险的驴友拒绝接受有偿救援,那么景区对于遇险的驴友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景区不施以援手的话,遇险驴友极有可能遇难。同样是稻城亚丁,2016年就有一位驴友拒绝有偿救援,最终不幸离世。
由此可见,景区有偿救援未必是一剂良药。提高驴友违规探险的成本,景区实行有偿救援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方式以提高驴友违规探险行为的成本。
事实上,关于救援费用由谁出,即便在驴友运动相当发达的国外,也存在不少的争议和不同的做法。譬如俄罗斯,就以公共救援为绝对主体;而在德国,则以公益性和商业性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的商业旅游救援服务是“保险”与“救援”紧密结合的典范,将紧急救援服务作为保险服务内容之一,将一般的保险事后理赔服务,向前延伸到事故发生时的“立即”救援。这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能不能发挥保险公司和专业救援组织的作用,建立野外救援的综合服务体系? (张立美)
新闻推荐
□雷健(成都)拿到何万敏的新作《光闪烁在你的枝头》,夜深人静时翻开装帧精美的书本,开读第一篇文章,立即被书中所叙话题,以及优雅的叙述方式、简练幽默的文字所吸引。我立即换了一种姿势:正襟危坐。这意...
稻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稻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