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扎根乡村数十年他造就“西部山区第一村”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4 10:24 大字

贾正方(右)和江苏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交谈。

在全国“村长”论坛现场,夏加格玛(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樊邦平 摄

陈孝蛮(左)向记者介绍廻龙村未来的发展规划。本报记者 刘鑫 摄

编者按

金秋时节,第十六届全国“村长”论坛在彭州宝山村举行。与会人士聚集一堂,分享经验,共话未来。本报记者走近他们,为您讲述新时代村官的风采。

人 物 名 片

贾正方:彭州宝山村老书记,荣获“中国村官终身成就奖”。

人 物 语 录

“过去我们依靠矿产、水电发展起来,随着经济转型,未来我们要注重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彭州宝山村素有“西部山区第一村”美誉,这个昔日的丘区贫困村如今固定资产已近百亿。能够挣下如此丰厚的“家底”,自然离不开该村老书记贾正方的付出。在本届论坛上,80岁高龄的贾正方被授予“中国村官终身成就奖”。

整个宝山村的发展历程,也是他的精彩人生传奇。

早年回村

走资源型路线,让穷山村变“西部山区第一村”

9月24日,在宝山文化中心会议室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江苏省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80岁的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这次来四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和老书记见面,他可是我的偶像呢。”在吴协恩看来,贾正方最让人推崇的是他一生不畏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贾正方书写的宝山传奇始于半个世纪前的1966年。那一年,他回到老家宝山村担任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带着一定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他带领村民改梯田、建林场、挖矿场、筑公路、修电站。

1966年,宝山村民每天的人均口粮不足2两,村里半数男子打光棍。到1974年,村里年产粮食150多万斤,村民们不仅自己填饱了肚子,还家家有余粮。宝山村水电、矿产资源丰富,贾正方带领村民在海拔3500米的马松岭开矿,他们住岩洞,啃馍馍,在缺乏安全保障和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一锄一锤地建起了700米长的索道,挖出了全村的第一座铜矿。马松岭铜矿厂建成投产,让宝山村有了第一个村办企业,村集体因此有了5万元的纯收入。怀揣着这笔钱,贾正方又带领着村民建水电厂。1979年,宝山村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的第一座水电站——宝山水电站成功建成。

时至今日,宝山村办的集体企业宝山企业集团公司下辖26家子公司,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60亿元,人均收入53925元,上缴税收6052万元。宝山村提前二十年进入小康,被誉为“西部山区第一村”,每年全村一般家庭获得的分红就达5万元。

遭遇天灾

带领村民抗震救灾,重建新宝山

宝山村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宝山村损失惨重。危急时刻,又是年过70岁的老书记贾正方挺身而出。

“死了54个人,重伤301人,95%的农房倒塌,桥断了、路没了、17座电站全部受损,全村20多个企业全部瘫痪了。”地震造成宝山村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

灾情发生后,宝山村周边各村村民陆续撤离,不少宝山村村民也想跟着走。眼睛不好使的贾正方找人为他端来一根板凳,坐在尚未倒塌的村办公楼前,劝每个想要离去的村民留下来。

“我告诉大家,我都没走,大家不要慌;再则,现在遭了灾,亲人还在废墟下,要不要救?房子塌了,要不要修?现在走了,难道以后就不回来了?”听了老书记的一席话,村民们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积极开展自救。

贾正方向村民们承诺,只用3到5年,就会重建一个崭新的宝山。为此,贾正方将村集体账户8000余万元分为两部分使用,3000万元用于为村民重建房子,5000万元用来恢复企业。2008年5月18日,宝山村震后首座帐篷电站恢复了,接下来,水电站、石粉场恢复……仅用了3年时间,宝山村的经济就重新达到了震前的水平。

放眼未来

转型升级,注重融合发展

而今,贾正方虽然已退了下来,但依然关注宝山村的发展。

“过去我们依靠矿产、水电发展起来,随着经济转型,未来我们要注重融合发展。”贾正方认为,宝山村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名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村庄的转型升级非常必要。

贾正方介绍说,目前宝山村的发展,继续以水电为龙头,村内共有18座水电站,一年电费收入接近10个亿。同时,村里更加注重发展乡村旅游,明年将进一步开发太阳湾、回龙沟和燕子沟景区。

贾正方表示,未来村“两委”还将继续带领全村百姓,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宝山精神。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的荷包都鼓起来。

“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人 物 名 片

夏加格玛:甘孜州丹巴县聂嘎乡甲居一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上万元。

人 物 语 录

“不学习就不会有好出路,没有出路就会一辈子住在大山里飞不出去。”

□本报记者 刘鑫

藏家妹子夏加格玛,1979年出生于丹巴甲居藏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如今,凭着一股子干劲儿,她成为寨子里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的“领路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回乡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9月24日,在论坛上,身着藏族服饰的夏加格玛,被台上的名村官代表所讲述的经验深深吸引。聆听着台上名村官——山东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关于“学习金银花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年收入超3万元”的故事,夏加格玛告诉记者,“不学习就不会有好出路,没有出路就会一辈子住在大山里飞不出去。”

出生于大山里,成长于山沟内,小时候最大的梦想仅仅是 “一定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勤奋刻苦的夏加格玛很快就赢得了人生转折的机会。

1997年9月,夏加格玛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高材生,考上了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走出了丹巴;2001年,毕业后的她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建起藏寨农家客栈,成为丹巴民居接待第一人,每天迎来送往各地的游客。

信心从何而来?

夏加格玛笑着告诉记者:“那是因为我在上学期间,第一次接触了网络,并利用网络创办了一个宣传藏寨风景的网站,很多天南海北的陌生人通过网站与我结识,渐渐成了朋友,给我返乡创业打下了基础。”

爱学习、爱钻研的夏加格玛,2010年12月被当地老百姓公推直选为甲居一村党支部书记。目前,甲居一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由早先的不足600元,达到了上万元。

在本届“村长”论坛上,夏加格玛与全国知名村官面对面分享交流治村、致富、产业等方面的经验,“我了解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除了区位优势明显之外,关键是党员干部学习认真,干劲儿十足。回村之后我一定要趁热打铁,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这次论坛上名村官的经验发言,找准结合点,加强学习,发展自身。”随后,夏加格玛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写下学习心得:“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环节,加强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牵手”明星村 老村官定下新目标

人 物 名 片

陈孝蛮:安岳县乾龙乡廻龙村党支部书记。他1987年从村文书做起,至今已当了近30年的村干部。

人 物 语 录

希望通过与北京郑各庄的结对,能在产业发展和村民脱贫方面得到更多帮助。

□本报记者 樊邦平

9月24日,作为贫困村代表的安岳县乾龙乡廻龙村与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结成对子,由此,这个身处川东南丘区的乡村有了来自发达地区的富亲戚。

“激动、感恩,也倍感压力巨大。”廻龙村党支部书记陈孝蛮告诉记者,能在全省这么多村官中被选中,成为此次“村长”论坛的嘉宾,深感幸运,同时也感谢北京郑各庄村的帮扶。

“我们村是柠檬特色村,柠檬种植面积有600亩,但我们村也是贫困村,有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希望通过与北京郑各庄的结对,能在产业发展和村民脱贫方面得到更多帮助,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对接,向发达地区的知名村庄学得更多东西。”陈孝蛮告诉记者。

9月24日上午,完成结对仪式后,陈孝蛮便迫不及待地找到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黄福水,向他讨教乡村治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

“参加此次 ‘村长\’论坛,我被明星村的发展深深震撼了,我的观念被‘刷新\’了。”陈孝蛮告诉记者,第一次零距离与全国明星 “村长”齐聚一堂,交流心得,让他明白,原来农村的发展还可以有这么多道路。依靠发展村集体经济,也能创造新天地。

陈孝蛮是老村官,1987年开始做村干部,从村文书,村委会副主任一路走来,2013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

“在过去的30年里,我看到了农村经济的腾飞,有能耐的村民纷纷赶上时代潮流,走上了小康道路。但现在的廻龙村,依然还有70户237人在贫困线下生活。我们必须赶在2020年前,实现全部脱贫。”陈孝蛮认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回乡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强村 “两委”班子建设,打造一支高效务实的村干部队伍,然后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贫困群众走向小康。

“迥龙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全村虽然柠檬种植面积达到600余亩,但这些都是外来的业主在经营。”陈孝蛮认为,摆脱贫困,还是要依靠本地特色产业和资源,接下来,该村计划将剩余的1000余亩地都种上柠檬。

新闻推荐

四川省集中表扬400名优秀乡村教师

日前,四川省集中表扬了34万乡村教师中的400名优秀代表,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彝区藏乡,在秦巴乌蒙,这些乡村教师在自己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书写着人生中浓...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