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省集中表扬400名优秀乡村教师

四川科技报 2016-09-14 00:00 大字

日前,四川省集中表扬了34万乡村教师中的400名优秀代表,他们中绝大多数来自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彝区藏乡,在秦巴乌蒙,这些乡村教师在自己平凡普通的岗位上,默默书写着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扎根山区彝村19年

只为心中无悔

9月6日,匆匆从成都返回凉山,金烈伟又走进了甘洛县里克乡中心小学校的教室。“离开时间一长,就会想孩子们。”在彝区当了19年小学教师,金烈伟已经彻底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刚到学校时,金烈伟不会彝语,那个时候,孩子们教金烈伟彝语,他教孩子们汉语。慢慢地,孩子们能流利地用汉语沟通交流,他也能用彝语跟村民说话聊天了。在彝乡村小当好老师,不是单纯提高教学成绩这么简单,还有艰巨的“控辍保学”责任。上课之余,金烈伟走村入户,到孩子的家里动员家长让孩子回校读书。2003年3月,考虑到金烈伟要照顾家庭,教育局把他调到离县城较近的中心校任教。可因为他走后学校的汉语教学水平下降,当里克乡乃托村村支书找到金烈伟家里,恳请他回村任教,金烈伟二话没说便点头答应了。

从山区到城郊,从城郊又回到山区,金烈伟一干就是19年。在学生们眼里,他既是老师,又是“爸爸”。当笔者问他19年来的感受时,他只说了两个字:“无悔。”

她把孩子带回课堂

用知识阻断藏区贫困

也是在19年前,大学刚毕业的谢玲来到甘孜州丹巴县巴旺中学。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老家在巴中,同样生长在贫困地区的谢玲感觉肩上的担子变得沉甸甸的。针对班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偏僻的民族村寨,英语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谢玲利用做游戏、讲故事、说绕口令等多种形式,变静为动,让课堂活起来。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英语课,喜欢上了校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她从零开始学习录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根据自己学生实际进行“增、删、停、补”,课件、动画、训练的习题穿插在课堂中哪一个环节更合适,她都心中有数。“要让藏区的孩子学得和城里娃一样。”谢玲的目的很单纯。

“外地人”融入乡村

助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你也是农村娃儿,是国家培养了你,你要把那些农村孩子教好……”谈到为何选择扎根村小,电话那头的罗燚松复述着父母的叮咛。罗燚松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该县月江区最偏僻的三胜村小。“这里的生活苦中有甜。”罗燚松说,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人员短缺,他既是学校负责人,又是教师,更是学校的勤杂工。一个学年结束,在家长和同行们竖起的大拇指中,罗燚松有了成就感。加上恩师的鼓励、村民和孩子们的认同,彻底打消了罗燚松想要离开的念头,“不走了,我要留下来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从此,罗燚松这个村民眼中的“外地人”在三胜扎下了根,把自己融入了大山、融入了村小。从满头青丝到鬓生华发,25年来,罗燚松数不清得到了多少荣誉,然而,最令他骄傲的,还是自己亲手把一批又一批的山里孩子送进了大学校园。

(川教)

新闻推荐

合并注销公告

根据四川革什扎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下称“革什扎水电公司”)与丹巴县革什扎电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G,下称“革什扎实业公司”)股东会决议,革什扎水电公司拟吸收合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