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妙手写甘孜 华章传美名 ——中国报纸副刊文化记者赴甘孜州采风侧记

甘孜日报 2016-09-10 00:00 大字

记者采访巴塘县人民小学校长。

■本报记者 马建华 文/图

“圣洁甘孜,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风景美得惊艳,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这里的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发挥我们的优势,宣传好甘孜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9月2日至6日,参加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和州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中国报纸文化记者甘孜行采风活动的记者们赞叹不已。

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今年75岁了,作为领队,他不顾高寒缺氧,即使在海拔4718米的卡子拉山,他也不退缩,和媒体记者一道坚持采风。“这次受州委书记刘成鸣的盛情邀请,我们组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文汇报、火箭兵报、人民武警报以及部分省市自治区、地级市50余家党报、晚报的副刊编辑记者走进甘孜采风,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甘孜,有很多作家、诗人等,我们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版面优势,要求参加采风的68名记者至少写一篇与甘孜有关的散文或游记、随笔、特写等,每篇文章都将配精美照片,将各家报纸所发作品寄往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进行评奖,并将结集出版。”丁振海感叹,巴塘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天籁童声合唱团的小演员们走进台湾、澳大利亚,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说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有着百年历史的巴塘县人民小学和投资2.9亿元的雅江县呷拉教育园区,甘孜州的教学环境大为改善,并且已经开始推行15年免费教育,除了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外,幼儿园和高中也全免费。听到这些利好政策,我们真为甘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感到由衷高兴。

中国报纸文化记者甘孜行先后采访了雅江县八角楼乡王呷一村种养殖业合作社、巴塘县天籁童声合唱团、理塘县民居接待、长青春科尔寺、丹巴县康定红葡萄酒厂、甲居藏寨和泸定桥等,每到一处,记者们不停询问、不停记录、不停拍照。

安徽日报总编辑王甄告诉记者,安徽自然风光秀美,甘孜的自然风光雄浑,可以说,甘孜的自然风光是世界一绝、独一无二,令人震撼。但让大家感动的是这里的干部群众,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各级干部在***工作中,敬业爱民,为群众办事有力有效。在来之前,我在潜意识里觉得甘孜一定非常落后,但感受到甘孜通畅的交通条件、洋气的民居、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后,刷新了我的看法。我们一共来了三个人,一路走来,感触颇深,已经在构思回去如何利用好我们的版面,加强对甘孜的宣传。

上海解放日报副刊主编伍斌一脸兴奋:“尽管参加采风的记者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但一路走来,留给大家的却是惊喜,甘孜家园建设得很美,人与自然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很好,从农牧民群众洋溢着的幸福笑脸和对游客的真诚友好,让人感觉到这里是大美甘孜、人文甘孜、和谐甘孜、生态甘孜,我将从感性的角度,更加注重细节,从人性、人情、村落美等方面全面展示甘孜形象,让读者通过我的文章从内心走进甘孜、在感情上亲近甘孜,了解甘孜,更加珍惜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甘孜生存条件艰苦,但干部群众无怨无悔,坚守在高寒地区,书写着幸福小康甘孜梦,他们的奋斗精神值得尊敬和传扬。”

山东大众日报高级编辑刘君告诉记者,人们常说诗和远方,有一种浪漫和神秘色彩。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仍然充满了诗情画意,甘孜州在***战略中,农牧民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我要向外界传播甘孜人民坚韧奋进的精神,通过自己的文章,为外界打开一扇了解甘孜的窗口。

茫茫云海,青青草原,成群的牦牛,湛蓝的天空,大美甘孜,激发了媒体记者的创作激情,许多记者表示,除了通过纸媒传播以外,还将利用各大报纸创办的新媒体,以图文的形式,增强传播效果,让甘孜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认识甘孜,为甘孜***和全域旅游发展创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新闻推荐

高原警察服务游客不言累

在景区搀扶年老游客。在机场为“高反”游客提供服务。▉杨志军本报记者马建华文/图国庆长假期间,进入甘孜州的游客达120.43万人次。为确保节日期间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旅游市场秩序井然,甘孜州共...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