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锅庄 指尖上的舞蹈
□本报记者 秦勇 文/图
锅庄一直被称作“全身运动”,但8月11日,记者在甘孜康定举行的“白玉县重大非遗发现传统手指锅庄”新闻发布会上,见到了独特一幕:来自白玉县的4名民间艺人围坐一团,将右手食指和中指立于一张不足两平方米的方桌上,和着唱腔跳起了锅庄。8个手指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左挪右转、进退有度。随着唱词和曲调的变化,手指的动幅和快慢也有变化,艺人的情感起伏、喜怒哀乐被8个“小人”般的手指表现得淋漓尽致。
手指锅庄被誉为“指尖上的舞蹈”,现仅存于甘孜州白玉县盖玉乡、灯笼乡,以右手食指、中指为主要舞蹈表现载体,辅以唱词的锅庄表演形式,共有跺卓提勒、跺卓白玛达吉等8个基本舞步,所有的舞蹈均围绕8个基本舞步和120首曲目编创而成,可谓“藏族锅庄的密码,活态的舞谱记载”。每当有重大赛事的时候,锅庄舞者们就会聚集在一起,以手指起舞。
身体不支用手指来表现
提到手指锅庄,不得不提灯笼锅庄。相传,藏王赤松德赞在西藏兴建桑耶寺,建成后,藏王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而灯笼锅庄就在仪式中诞生了。后来德格土司登巴泽仁执政期间,他的3位上师兼国师将灯笼锅庄的词曲进行了全部重新编排和演绎,确定了灯笼锅庄的表演体系,对灯笼锅庄的词、曲、道具、服装等进行了规范,提炼和整理出了8个基础舞步。
为了进一步普及灯笼锅庄,德格土司还让治下区域内的民众学习灯笼锅庄,并举行歌舞大赛。而当时在白玉境内的3个头人联合起来,对灯笼锅庄再次进行了升华,将灯笼锅庄结构调整为序、正式舞蹈、示谦三个部分,使灯笼锅庄形成了具有完整结构、基础舞步、完整的服装道具、完整传承方式的一个地方舞种传承至今。
更奇特的是,德格土司特别允许白玉地区的几个土司每年以跳舞来抵缴纳差赋,形成了“舞差”。这一特殊差赋形式,也使白玉的灯笼乡、盖玉乡的民众把学习传承灯笼锅庄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代代流传。
后来,每当有重大节庆时候,德格土司要求民众连续跳一天一夜的灯笼锅庄,但跳得太久,舞者体力不支,于是土司准许借用手指来表现锅庄,这既适合老年艺人传授,又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克服了场地、人数、气候等困难,在篝火旁、藏桌上、劳作小憩时都能即兴表演,把酒言欢。
用肢体语言保存的活态舞谱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艺人们“以指代身”跳锅庄,他们的服饰也格外显眼。
据白玉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局长黄兴介绍,艺人们头戴莲花生大师法冠形状的头饰,身穿大师披风颜色的氆氇。衣袖宽大得可以舞出白鸟之王飞翔在天空的感觉。
灯笼裤是按照雄鹰的大腿设计,也是吉祥八宝中胜利幢的外形。鞋是十全十美鞋,有九层鞋底,九色彩虹环绕,寓意为可以镇压三域。腰悬十种矿物合铸的天雷宝剑,意指战无不胜。背的是护身嘎乌,祈望保佑出入平安,具有浓厚的藏族历史文化气息。
中国舞蹈博物馆研究员王卓玛走过藏区几十个县,曾长期在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寻找和记录藏族歌舞艺术形态。她表示,手指锅庄最独特的是一个用舞蹈本体做一个舞蹈的传承方式,这在整个藏族舞蹈里是一个重大发现。
省艺术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杨莉认为,手指锅庄的价值就是一个活态的舞谱。在敦煌,壁画是舞蹈的记录方式;而在欧洲,人们用拉班舞谱记录了芭蕾。目前的舞谱基本上是文字、图画和乐谱的合成,而手指锅庄则是一种用肢体语言保存下来的活态舞谱。还有就是它把整个舞蹈的完整性全部记录了下来,这一点也不多见。
有望作为健身操走进校园
手指锅庄的传承也很独特。“只采取当面演示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文字或影像资料,这种传承方式在世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古朴性\’。”黄兴说。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手指锅庄传承人阿拉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以前,手指锅庄一般都是家传,自己人教自己人的多,一般不对家族外收徒。为了把手指锅庄传承下去,他现在已经收了10多个徒弟,其中有一个是他自己的孩子。
据了解,白玉县已经投资100万元启动了民间歌舞数据库建设工程,用两个月时间以视频、图片、音频的方式收录上百首“手指锅庄”。目前,该县正为3位民间艺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承人。
黄兴告诉记者,未来,他们将把手指锅庄纳入社会教学、职业教学中,同时也作为一些学校的健身操,并通过民间协会等方式来推广和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赖祯鹏)“三分折、七分理......”巴塘县党巴乡中心学校操场上,3名武警战士一边讲授折被盖的要领,一边做“压、切、捏”的示范,很快将学生的被盖变成了规整的“豆腐块”。围观的师生报以热烈的...
白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白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