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深情的援建 既有硬度更有温度

四川日报 2015-07-29 09:55 大字

双流县对口帮扶巴塘,硬件建设之外更注重软件建设

“作为一个母亲,还有什么事比得过呵护自己的孩子?”王良红所在的巴塘县人民医院中医骨科,是在双流援建中全新组建培育起来的,科室在王良红他们一批批援藏医生的倾情倾力下,正在茁壮成长。

在双流县援藏干部集中宿舍的楼梯文化墙上,有着这么一句话——对口帮扶援建项目,不仅要有硬度更要有温度。

舍不得走自愿留下再干一年

7月15日,王良红从早上上班开始,一共为25名病人进行了理疗,每个病人差不多都要用时3个小时左右。

75岁的吉村老人是其中一位,他患了骨质增生,王良红给他调好敷药,配合着做中频脉冲治疗。而就是这么简单常见的一个病,在中医骨科援建起来之前,老人需要赶几百公里到康定或者更远的地方去看。“现在医院干净,医生也厉害,只花一点点钱。”老人买了双流县补贴的新农合,治疗15天,自己只负担几百元钱。

对于巴塘县人民医院的蜕变,医院院长曲珍见证了整个过程。“以前整个只有两层楼,就连医生办公室都铺满了病床,医生只能在墙上写处方。”

国家投入2000多万元为巴塘县医院修建了崭新的住院大楼、行政大楼等,双流县投入1300万元按二乙医院标准,帮其实施专业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采购等。“项目投入都是表面的,感受更深的是技术、管理援助。”曲珍介绍,双流县采取订单模式援助医院,医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派出专业人才,还针对藏区需要,帮助开设中医骨科、肝胆外科、心血管科3个特色专科门诊。

双流县这批派出包括挂职巴塘县医院副院长的罗敏等5名骨干医生,既上门诊、手术台,又辅助医院管理运营。医院的口碑不断在群众中发酵,曲珍用2012年的各项数据和2014年的统计做了对比:门诊量从2万人次提高到7万人次,手术台次从不到100台次提高到近500台次,住院人数从400人增加至2000人。“现在周边芒康县、白玉县以及理塘县的群众都过来看病。”

原本王良红去年已经结束了援藏工作,不过她选择留下来再继续干一年。一方面是因为中医骨科刚有了一点起色,怕走了后续跟不上。更重要的是,她觉得这里的老百姓太可爱了。

重新打造政务服务中心

“硬度就是项目过硬、质量过硬、设施设备过硬。”双流县援助巴塘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解释文化墙说的那句话——温度就是要能给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而能做好这两点,动力来自援藏干部们对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与负责。”

在巴塘县委县政府旁边,一栋5层楼高、红白相间的大楼拔地而起,施工人员在一楼大厅紧张地装修着。“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后,我们县的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州都是数一数二的了。”巴塘县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红旭说。

巴塘县政务服务中心原来只有一层楼,入驻服务项目仅有13项。双流县投入780万元,重新打造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进驻服务项目将增加到146项。“过去有关系的都想进政务中心,现在是有关系的都不想进政务中心。”红旭笑言,以前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松散,上班没什么事,大家都想进来。双流援建后,制定了规范的管理服务制度,用制度管人,彻底改变了政务服务中心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前我们在全县排名一般都是倒数一、二,现在在全州都名列前茅。”

援建一所30年不会落伍的学校

在双流众多援建项目中,最大的一笔资金2716万元,投向了教育,为巴塘教育园区配套教学设施、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等。“全巴塘的学生、家长都会铭记这份恩情。”在与巴塘县教育局局长段内军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聊天中,这句话他说了不下三次。

巴塘教育一直在甘孜州名列前茅,拥有百年小学。然而,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巴塘教育面临集中与普及两者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百年小学人民小学占地仅13亩,学生却超过1300多人,学生们做操都只能见缝插针。县中占地17亩,但因为有几百个住校生,拥挤情况比小学更严重。另一方面,全县师生配置比例高于国家标准,但老师数量仍远远不够。

为解决这一矛盾,巴塘县启动“教育园区”建设,新征200亩地,建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教育园区位于巴楚河边,几所学校的主体工程都已经竣工,11月工程将全部收尾,明年正式投入使用。“双流援建配套好后,学校的设施设备比好多双流县的学校还先进,30年都不会落伍。”段内军告诉记者,整个园区投入使用后,可容纳7000名学生,占巴塘全县的70%以上。

□本报记者 王怀 罗向明

新闻推荐

牵手成都 甘孜“食材宝库”翻越二郎山

经过一块巨大的“康定旅游”广告牌,国道318线在这里向上蜿蜒出一个“之”字形。爬上山坡,远近闻名的达杠苹果专卖点出现在眼前。50多岁的骆兴琼,把苹果摊位摆在专卖点的最中间位置。10月15日,天刚擦...

白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