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的四川手艺如何在海外“吸金”?
9月15日一大早,刚刚来到成都非遗博览园甘孜馆自己的展位前,白玉县董察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日多就收到“开门大礼”:一位来自蒙古国的客户,一口气订购了价值36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包括各种佛教文化用品和生活用品。“抓紧时间生产,大概七八个月能交货。”
本届非遗节上,日多和他的公司代表白玉县国家级非遗“藏族金属锻造技艺”参展。记者走访非遗博览园发现,四川省众多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都参与了此次盛会,其中不少都拥有自己的海外市场。它们在海外“吸金”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经验与困惑?
年产值5000万元,订单一半来自海外
日多的展位位于甘孜馆内,面积不大,产品却琳琅满目,包括佛像、宗教法器、藏刀、生活用品等。“2004年,我在广汉开起自己的工厂,聘请白玉、德格和西藏拉萨、昌都等地的手工艺人制作。如今工厂占地面积达到20亩,工人有200多人。”日多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年产值将近5000万元,其中约一半来自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海外销售。
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而言,“走出去”的动机同样来自海外需求。2000年,一位美国华侨向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订购52万顶竹帽,公司组织2000名农户花了3个月时间才最终完成。“为什么不把海外市场做起来?”借此契机,公司董事长、“青神竹编”省级传承人陈云华为此专门成立了负责出口贸易的部门。
陈云华介绍,如今公司300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中,超过三成来自针对东亚、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业务,其中竹筷、瓷胎竹编、竹编坤包、立体灯罩等较受欢迎。
卖产品易,卖文化附加值难
不过,记者调查也发现,非遗“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产自攀枝花的苴却砚,早在上世纪初便参加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然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苴却砚雕刻技艺”的传承人、攀枝花市鑫苑工艺美术纸品厂厂长任述斌告诉记者,目前该厂面向海外客户的销售收入每年仅有几十万元,这在数千万元的总收入中基本不值一提。
“开拓海外市场很难。”任述斌曾到法国、日本等地参加工艺品博览会,但苴却砚的海外销售成果甚微。“苴却砚的大规模生产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知名度还相对有限。因为产品贵、重、易碎的性质,很难在外地设点宣传推广,这就造成了矛盾。”
青神竹编繁荣的表象之下,从业者们的隐忧其实从未间断。在陈云华看来,目前销往海外的基本为实用品,附加值低,利润主要来自量的积累。具有高附加值、真正代表青神竹编高超技艺和艺术价值的拳头产品“竹编观音”等等,尚未在海外打开销路。“接受这样的产品,首先要接受背后的文化,这需要一个过程。”
除了卖产品,还能做什么?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让我们的传统手工产品能在海外找到知音?日多的做法是开发符合海外客户口味的产品。“以前曾经到尼泊尔参观考察,那里的佛像脸部镀金工艺非常高超。我从中取长补短,按照海外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制,这样的产品很受他们欢迎。”
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作为国际竹藤组织的培训基地之一,陈云华在青神打造的“中国竹艺城”2001年便开始举办“国际竹编培训班”,由当地竹编艺人为学员们授艺,其中不少学员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地。这些竹编艺人也经常受邀前往缅甸、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地,讲解立体竹编包装和竹家具制作技巧。“教外国人手艺其实也是为了给我们自己的产品打开市场。”“传统手工产品,可以成为我们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祥林建议,在传统手工产品的文化价值未被海外客户整体接受的情况下,不妨先退而求其次,将其中的技法、图案、纹样等元素提取出来,用以制作符合对方审美习惯或适合现代生活的产品和工艺品。“既能传承技艺,又能为参与者带来经济收入。对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值得尝试的。”
□本报记者 余如波
新闻推荐
白玉县拉龙措入列国家级湿地公园 甘孜州实现国家级湿地公园“零”的突破
拉龙措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是动植物王国。图为拉龙措湿地公园。本报讯(记者陈杨文/图)近日,从国家林业局传来喜讯:经湿地专家组对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的白玉县拉龙措、雷波县马湖、广安市白云湖进行了考...
白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白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