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翻书看到一篇短文古代女子的休闲生活说一年中的十
闲来翻书,看到一篇短文:《古代女子的休闲生活》。说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古代女子休闲生活各有不同,诸如一月踏雪寻诗,烹茶观雪,吟诗作乐。二月寒夜寻梅,赏灯猜谜。三月……每月皆有其乐。我想,当今的女同胞看了一定会十分羡慕,因为就是作为男同胞的在下也是十分的眼红。想来古时有闲阶层的女子早就过起了慢生活,而且生活得十分风雅。其中,与时下相对应的为“围炉博古”。试想隆冬时节,华屋中、暖炉旁,家人围坐,欣赏古画书卷,博古论今,是多么有情趣。
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太快,奔波在沥青路上的人生,何其忙碌。人们喘息的机会太少,且不说是否有“炉“可围,就是有,“博古”的条件也很有限。但是,换上一字,把“博”改为“说”,将作为享受休闲文化的一种方式,让身心获得滋养,还是容易实现的。
围炉说古,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漫游,可以引领你到古时候浏览一遭,与古人会面。前几年,冬泳的朋友或在黄河边搭起简陋的房屋,室内架一火炉,或修建陋窑掩体,中间挖坑围石,堆架柴草,权作点燃篝火之用的土灶。泳毕,大家团团围在点燃的炉灶四周,暖身之机自然免不了海阔天空地神聊一阵,简室陋窑就成了自由谈论的“沙龙”,说古则是其主要内容。有人兴致勃勃地讲起了昔日兰州的城门:“明朝的时候,兰州的内城四座门,外城九座门。其中南门最为雄伟,正对着旧藩府。藩府明朝时是肃王府,清朝时当过陕甘总督署衙门,大门被称作辕门。当初,这一带是很繁华的。”循着说古者的思路,大家脑海里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大红衙门典雅肃穆,官员乘坐的轿子不时地从衙门出入;辕门前旗杆髙矗,旗杆下的古街巷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摆放熟食鲜果、皮草布料的地摊接连不断。人群围处,卖艺人博得声声喝彩。深巷中,间或传来“甘肃(干酥)的大豆”、“甜甜的枣儿水”、“麻麸包子”的叫卖声……绘声绘色地讲述,越过当代的界碑,把人们带到了100多年前的时空里去,使你有机会猎奇于彼时的民间旮旯,进入桃源之境,超脱、飘逸,全身心得以放松,真乃人生一大乐事。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顺其玄思,亦可谓:“闲可闲,非常闲”。这种思接千载,闲适而不空寂的诗意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的。看来,“闲人不是等闲人,不是闲人闲不得”。简室陋窑就是大家的精神家园,彼此熟不拘礼,时有争论,沉浸于古往今来的轶事中。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说不尽的谈资,任凭你去享用挥霍。
围炉说古,茶烟几缕,倾泻一脉怀古之情,让心灵飞跃,不断从历史积淀中汲取营养。上世纪70年代初,我随新华社老记者在甘南玛曲县采访。那时候的县委招待所朴素而简洁,室内一桌一椅两张床,中间支一火炉,剩下的半壁江山堆放着作为燃料的干牛粪饼和干羊粪蛋。干牛粪燃起来火旺,但不经烧,白天用来取暖;羊粪颗粒小、匀实,烧起来耐久,夜晚用作封火。采访归来,把炉火烧得熊熊,说起当地的所见所闻及其古往今来的人文轶事,自然是其乐融融。话题从甘南出土的石器、陶罐和骨骼化石,到古时被称为“戎”的先民们的生活图景,乃至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玛曲的渊源及其当地流传的藏族民歌弹唱。那时我还年轻,阅历少,主要是听,在知识的海洋中俯拾仰取。当然,精神的怡悦还需要物质的享受来填补,当时条件简朴,炉子上的烤馍就是美味佳肴。起初,我们先是把炉盘扫完了又擦,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馍放在上面,因为牛粪燃时短,需不时地用小铲子加料。而且牛粪灰大,打开炉盖,烟灰就飘出来,故而要多次翻动烤馍,吹落上面的灰尘。后来发现干牛粪没有什么异味,也就一手拿起烤馍,另一只手拿牛粪往炉中添加。好的干牛粪很轻,烤馍则稍重且热乎乎的,一般不会弄错。牛粪火烤出来的馍焦黄酥脆,填补了肚皮,也温暖了心情。炉火、烤馍,加上沸腾的伏茶助兴,话题就越扯越长,常常是围炉夜话,时至三更。每每都是一次精神的漂流,使人受用不尽。星火四溅有声,激起我们源源不断的灵感。那次采访,无论是公开报道还是内参,均成果颇丰。以后条件越来越优越,人们各处一室,交流的机会却少了,很少再有过这样的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侃聊,似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烤馍。
围炉说古,如与饮馔并行,使说古和品馔相得益彰,更可酿成意境,激起人们的谈锋和情趣。那年10月的一天傍晚,从贵州遵义会议旧址参观后返回贵阳途中,车至息烽,天气骤变,先是滴滴答答地下起细雨,随后变成飘落的雪花,地滑难行,公路上的车就排起了长龙。等了一个时辰,陪同的贵州朋友说:这条路上经常塞车,看来一时半会儿走不了,赶回贵阳就迟了,不如就近边吃晚饭,边等警察疏通道路。大家正想补充热量,借以驱寒,均点头称是。于是,在路边一家“阳郎辣子鸡”小店旁,我们乘坐的车熄火抛锚。借着灯光,看到店门上有对联一副。上联为:肉好好,汤好好,入店一尝无烦恼。下联是:来匆匆,去匆匆,饮酒几杯各西东。横批为:篱香袭人。楹联不俗,令人感到黔地人才济济。大家进店拥着火炉团团坐了,身上一暖和,思绪开始释放。上菜之前,我们就从门前的楹联谈起,博学的贵州朋友则娓娓叙来:因为僧家称鸡为钻篱菜,简称篱菜。阳郎镇世代饲养土鸡,烹调方法别具一格,口味独特。前几年,当地一人士,将香而不辣的花溪辣椒和辣而不香的遵义辣椒融为一体,做成糍粑辣椒,辅以姜蒜花椒,将其捣碎为泥,浸泡鸡体,使鸡肉辣中有香。一时,阳郎鸡声名鹊起,游人均以品尝为快,你们好有口福。贵州朋友说得兴起,又由阳郎鸡说到阳郎镇所在的息烽县。说这个名称是崇祯皇帝御批的,因为明末烽烟四起,统治者取“平息烽火”之意,在这里设置千户所。清朝时,将息烽等四守御千户并入修文县。直至民国初年,才开始以“息烽”为县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这里建立政治犯集中营,囚禁了许多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将领和爱国知名人士。妄图扑灭革命烽火,然而烽火不息,终成燎原大势。实地感受所发生的史实,给人以历久弥新的真切之感。
说话间,“竹炉汤沸火初红”,阳郎辣子鸡火锅摆上桌,一股香辣之气扑面而来。有道是“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餐馆虽门面不大,但厨师调得一锅好味道。阳郎鸡辣归辣,却糯香可口,吃起来回味悠长。此时,外面寒风夹杂着雪花,但里面炉火正旺,麻辣辛香之气在小店内升腾,氤氲中大家感受到了温馨的悠扬。于是,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说到夜郎国,说到关索岭的云崖天书,说到安顺天龙屯堡……说古提升了人们的饮食情趣和品位,似乎连汤锅都蒸腾着历史的气味,饮馔则成了说古的佐料,在咀嚼中享受闲情。一段轶事,一曲古歌,一部史迹,一种传说,都能让人身心俱醉,吃饭这一平凡的生活图景就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一个路途遇阻的寒冷夜晚,就这样被温暖、被充实了。
围炉说古是一种心性、一种情趣、也是一种活法;是对过去时空的一次偷渡,是和古人的一次优游不迫的邂逅和交流,也是真实情感的一次天马行空。得其神韵,则意趣自现。
玛曲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玛曲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