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甘南日报 2019-03-15 09:30 大字

杨志龙

元宵节刚过,我和帮扶队员开始分组走访贫困户,确定2019年产业发展计划、完善“一户一策”等工作。我和队友侯冬林一早便来到自己的帮扶户老洪家,早起的老洪爷俩已在烤箱上烧开了第二壶水,短暂的寒喧后,我们详细了解他们家养土蜂的具体情况。听着爷俩热情的叙说,看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心中充满着欣慰——五间漂亮的大瓦房、棕色铝合金暖廊、擦得发亮的新式烤箱;自来水拉到了家门口,巷道全部硬化了,还有那二十多箱蜂箱更是引人注目。老洪家我记不清来过多少回,一时间不由地回想起帮扶工作这些年走过的路程。

2015年5月,我们单位的帮扶工作从冶力关高庄村调整到了洪家村。第一次走访我负责帮扶的贫困户时,看到的是一位六十多岁患有严重类风湿关节病的老人和他四十来岁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儿子,以及那三间破陋的住房。尽管来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如此困难的条件也不由让人发愁。

接下来的时间和其他帮扶干部一样,我从节前春后送些慰问品和农资开始和他们试着建立感情,多次入户和老洪爷俩谈心交流了解详情,从落实各项惠农资金等方面入手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

2015年中秋节后的一次走访中,老洪坚持要让我尝点他亲手酿的土蜂蜜。说真的,那是我近十年吃过的最香的蜂蜜。我突然有了个想法——老洪有多年养土蜂的经验,门前屋内也有很多空地,再加上又有州、县在冶力关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和万亩油菜种植项目的有利条件,何不走养蜂致富的路子呢?当时把想法说给老洪听,老洪虽然嘴上答应,可我看得出他没有太大的信心。年底一次走访时遇到儿子洪安荣打工回来,我就鼓励他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跟他父亲学习养蜂的技术,走养蜂致富的路子。多次劝说后我的建议终于得到了他们父子的认可,我也把这个想法正式列入了帮扶计划。

2016年年初,老洪家仅有的一窝老蜂分了四箱新蜂,年底蜂蜜卖了3000多元,安荣也初步学会了养蜂的方法。初次成功的喜悦终于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2017年,他们扩大了养殖规模,年底蜂蜜收入近7000元。

有道是好事成双。2016年根据县上和镇上统一安排,洪家村洪家社被纳入灾后重建项目范围,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可补足项目资金4万元。我和镇上包片领导卢继业又多次给老洪做工作,鼓励引导他们抓住这次机会修缮住房,老洪和儿子也决定拿出家里的积蓄,拆掉住房重建。可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盖起五间像样的房子是何等的困难,更何况还是拆除重建,光是小巷道就窄得只有小三轮车才能勉强进出。中途我去过好几次,每次去都觉得他们特別不容易。随着房子一天天建起,让我惊奇的是,他们竟设计盖出了一个全框架的瓦房——用洪安荣的话来说。底梁、顶梁、人字梁都是混凝土,在农村这样盖瓦房的还真少见。我也认同他们的观点,毕竟这样的房子抗震性更强。2017年7月,当坐在客厅崭新的沙发上,看着宽阔洁净的客厅、高大的组合式电视柜、液晶彩电,那种温馨的感觉让人想多坐会儿,我想这或许圆了这家人长久以来的一个念想。

我相信有毅力和决心,加上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老洪家脱贫致富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房子盖起来了,蜜蜂养起来了,科学养蜂的经验也积累起来了,剩下的就是如何让他们鼓足勇气、扩大规模。2018年上级安排给未脱贫户的2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经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征得老洪家同意后全部由他们自行投资购买蜂种、蜂箱及养蜂设备。现在他家的养殖规模已达二十余箱,今年正常分巢后可达50—60箱,年底收入1.5万元的目标应该可以轻松实现。

(作者系临潭县冶力关镇洪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新闻推荐

临潭:春节近了 年味浓了

王丽霞锣鼓响起来,年货堆起来,外出的人们回家来,年就快到了。一年甚于一年的浓烈文化气息,年货市场上越来越丰富...

临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