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说洮砚

甘南日报 2019-01-14 09:26 大字

◇张俊立

洮河奔流千里,洮砚史传千年。从最初偶尔所得崖岸片石,凿磨仅供濡墨,到今日实用与观赏各具千姿百态、蔚成大观,名列华夏文房三大名砚之一,洮砚之峥嵘岁月,一如洮河之波澜起伏婉转。史籍可证,洮砚实物及著录始见于唐,宋至清代,以诗赋称颂者,累若山积,其中既有堂皇高论,也有道听途说后的猜测之言。亲往产出之地,穷源竟委,实地考证者,并不曾见。及至民国时期,韩军一所著《甘肃洮砚志》才成为第一本全面、系统的洮砚专著。该书至今尚未正式出版,手写稿本今存甘肃省图书馆。韩氏从叙意、史征、洮州、洮水、土司、石窟、途程、采取、石品、纹色、声音、斫工、酬直、式样、砚展、篇后等十五个方面,将洮砚涉及的诸多问题作了详实的记录和评述。后代论洮砚者,内容及见解大都不出此书范围。甘肃省文史大家张思温先生阅后有评:“此稿博取诸书有关资料,并亲履其地,得与见闻者,胥著于篇。研洮砚者,可谓详备。”韩军一(1895-1977),河南开封市人。民国四年(1915)毕业于北京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此后长期任职甘肃军政界。期间,对陇上风土方物尤加留意。1949年后,即被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陇上文史著述。其于民国年间所著《甘肃洮砚志》,“考据精审,访采周详”(见该书丁旭载序)。是书开卷即云:“石之可为砚者,有广东端州石,安徽歙溪石及甘肃洮州绿石。”

临潭又称洮州,是因为历史上洮州治所自明初至民国初,未曾间断,始终设于临潭县新城镇。民国三年改洮州厅为临潭县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之一九五三年,临潭县政府还是设于新城。昔日洮州辖域广大,相当于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范围。出产于洮河流域洮州境内喇嘛崖(今属卓尼)一带的洮砚,其质细密,其色碧绿,发墨快,贮墨久。更兼石纹美丽,或如云气漫卷,或如水波荡漾,生动多姿,赏心悦目,制砚时若善加利用,于构图造型可收出奇致胜、令人叹为观止之效。因此洮河绿石遂成为砚工非常喜用的砚材。历史上,临潭也曾经产生了许多制砚的名家高手,流传下来不少价值连城的洮砚作品,历代为人称道,并成为今日社会团体及私人收藏的宝中之宝。历代砚工中,技艺高超,且有名姓可考者,据韩军一《甘肃洮砚志》,晚清及民国时期有临潭县新城药王庙主持李大爷,新城人李郁香、王式彦、姚万福、党明正、汪同泰等等。当地人手里至今仍保存有姚万福所绘之《万源堂砚谱》部分残稿。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临潭、卓尼、岷县等地地方政府和民间洮砚艺人以及全国各地洮砚文化爱好者的大力弘扬,洮砚的工艺和造型水准更是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加工制作技艺充分体现出了各地洮砚艺人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洮砚也由原来的文房实用之物一跃而成为砚石雕刻艺术品,部分作品甚至成为名砚文化永久的经典。洮砚文化因而也名扬天下,成为享誉全球的一张文化名片。

今天,由于行政区划设置的变迁,洮砚石料的主要产地虽然已不在临潭辖区,但临潭洮砚文化依然绵延不绝。众多临潭洮砚艺人与时俱进,不论是在砚石加工技艺上,还是治砚理念上,乃至学习、传承洮砚文化方面,都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了洮砚文化的内涵。制砚艺人也由原来以洮州卫、厅及临潭县城驻地——今新城镇为主而成为以洮河流域砚材出产地附近的石门、王旗一带为主。砚形雕刻内容由原来以镂空龙凤为主向镂空、浮雕龙凤、花鸟、人物、山川、宗教、风俗画、历史人文典故、文学名著插图及诗词歌赋等等多手法、多题材发展。随着九甸峡库区移民政策的实施,临潭洮砚艺人还将制砚技艺带到了河西等地,使许多远离砚石产地的地方,也出现了大量的洮砚加工场所和制砚艺人,使洮砚文化随着移民政策走向更广大的地区。

各地洮砚制作艺术家们以其刻苦耐劳、传承创新的精神,使海量的洮砚精品在海内外广为流传。而一批洮砚文化研究者则殚精竭虑,旁搜广求,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从崎岖艰险的洮砚原产地,考察求证,鉴赏品评,乃至著书立说,丰富和提高着洮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随着临潭县洮砚协会的成立,临潭洮砚人正在传承历史、推陈出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赋予临潭洮砚文化更加动人的魅力!

新闻推荐

甘南州举行《关于加强临潭磨沟遗址保护的决定》宣传启动仪式

本报临潭讯(记者吕炜)1月8日,《关于加强临潭磨沟遗址保护的决定》宣传启动仪式在临潭举行。州人大常委会副主...

临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