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王旗乡群众鼓起了钱袋子

甘南日报 2015-11-18 13:53 大字

◇王丽霞

数千年奔流不息的洮河给了这里肥沃的土地、温润的气候,创造了洮州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文明——齐家文化,但也逐渐形成了人多地少的窘迫。气候好,土地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几年前的王旗。作为临潭县的农区,曾经的王旗乡是贫穷的,人们一年到头在有限的土地上埋头苦耕,却担心着粮食够不够吃。

为了改变落后贫穷面貌,王旗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产业兴乡富民”的思路,在培育新产业上想办法、找路子,努力开辟了适于本乡发展的新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盘活土地,盘活劳动力,盘活地方经济。

洮河给了王旗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对岸誉满全国的岷县当归给了王旗人对土地的重新思考。自2008年起,王旗人开始试种当归,并取得成功:经过检验对比,王旗当归的品质高于岷县当归。几年内,王旗成了全县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黄芪、党参、柴胡等中药材与粮食作物的更替种植,既保证了收入,也保障了土地质量。同时,逐步探索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结构,辐射带动了全县的中药材种植业。

“我收购药材已经28年了,真正好起来的还是这几年,现在集也开放了,不用挨家挨户喊了,就算行情不好的一年,挣十万元也不是问题。”王旗村48岁的褚怀义不仅种植中药材,也收购、加工中药材。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带动了集市的繁荣,活跃了地方经济。王旗村五天一集,从凌晨2点开始持续到下午6、7点,来自定西、临夏、卓尼及周边各乡镇的上万农户、药贩子在这里买卖中药材,日交易额达300万元以上。交易渠道的畅通,使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本乡特点、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新路子。如今,很多王旗人因为中药材种植、加工,盖起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我种的樱桃、皮特果今年已经开始结果了,第一年产量不太好,但味道好,拉到岷县很受欢迎,明年准备再腾出点地种樱桃。”短短四年,中寨村党支部书记鲁耀科已经尝到了退耕还林的甜头。先锋片三村(王旗、中寨、磨沟)地处洮河岸边,便于灌溉。2012年四月初,双联对口单位州发改委挪出一部分办公经费,加上全体干部的捐款,共20万元,为三个村购买了早熟梨、桃、杏等果树苗,按照统一规划,分片栽种。之后,经过村民、乡政府、双联单位的共同商议,将退耕还林作为全乡重点工作之一,持续推进。州发改委每年拿出20万元购买树苗,并逐渐尝试种植皮特果、美国大樱桃等果树;同时,为保持水土,村民自发出资出力,在田埂、路边、山坡上种上云杉、白杨、马尾松、龙须柳等树苗。四年内,共造经济林150亩,生态林120亩,利用双联惠农贷款在磨沟村建成育苗基地40亩。

“今年种了半亩党参,半亩当归,虽然收成不太好,但药价翻倍了,最少也能卖七、八千元元,比起种庄稼还是好很多,闲的时候还能出去打半年工,一年挣三万元不成问题。”磨沟村村民李文恒除了会种地,还是个有名的砖瓦匠。人是最好的资源,为了使青壮年在农闲时有所作为,王旗乡不断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全面加强劳务宣传、培训、输转、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定向”培训,稳步推进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自2008年起,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王旗也成为全县劳务输出模范乡。今年,通过多种渠道输转4294人,完成劳务经济收入5796.9万元,在全县乃至全州名列前茅。

新闻推荐

临潭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造氛围打基础

本报临潭讯(记者党化昌)近日,临潭县率先在机关、学校、卫生系统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临潭县农牧局党...

临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