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活雷锋
□王丽霞
临潭县三岔乡斜沟村有位老党员,年轻时先后担任社长、村医,40岁开始外出打工。他是合格的社长,优秀的村医;在村里,他为邻里化解矛盾、操持红白喜事,照顾孤独无依的老人;在工地上,他向周围遇到困难的工友伸出援手。他用行动表达着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
他叫孙文彬,今年60岁。
他的家里常有客
初识孙文彬,是2012年“7·22”漳县岷县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在三岔乡斜沟村一座即将倒塌的房顶上,他身着旧迷彩服,戴着泛白的藏蓝色帽子,穿着黑布鞋,挖土、拾柴、扛椽子,动作麻利。
三岔乡斜沟村临近岷县。在“7·22”地震中,村里的老房子大部分都出现较大裂缝、倾斜严重。超过三分之一的房屋变成危房,需要拆除。由于夏季村里年轻人大部分在外务工,劳动力有限,乡政府紧急组织年轻干部,帮助受灾群众拆除、维修房屋。闲谈间得知,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孙文彬就带着铁锨去了震中梅川镇做志愿者。在梅川救灾两天后回到家,又开始帮邻居拆房了。
孙文彬是斜沟村家喻户晓的热心人,包村干部们入户时经常被他叫到家里喝口热茶,吃点热饭;村里的红白喜事都由他操心,邻里发生矛盾纠纷时他是调解员,谁家遇到困难他都要想办法帮忙。“我们家里常有客,阿达从我刚过门的时候就这样,一点都没变,除了帮村里人,还经常到处捐款,我们都知道呢,支持他。”孙文彬的女婿说。
他更希望这些老人不需要他
“我一个人住着呢,他比儿子们给我送的吃穿多。”斜沟村大房沟社70岁的寇阿婆抹着眼泪说。寇阿婆与孙文彬是远方亲戚,在两间土房里,依靠养老金孤独地生活着。大房沟距斜沟村近十公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能去的次数有限,除了春节、端午、中秋看望时多带点方便面、馍馍和常用药外,就想办法托进沟的熟人给老人带生活用品。
同村与孙文彬同龄的殷民生老人也独自生活着。加上语言障碍,身体不好,生活自理能力比同龄人差。“隔两三天就去看一下,送点馍馍,有个头疼脑热,自己也说不清楚,要慢慢检查慢慢问呢。”孙文彬说,这是他最不放心的一位老人。
“现在我们村里不管老人的娃娃们越来越多了,我见了又气又难过。我一个人也没办法,就尽量多少帮一点。”在斜沟村,被子女抛弃的老人很多,这些老人大部分都熟悉他。由于在担任村医时对病人负责任,退休后,大部分群众还在找他看病。他便将药品利润攒起来给这部分老人配一些常用药。“权当替这些娃们照顾父母了。”他说。虽然他在帮人,却不开心,他更希望这些老人不需要他照顾。
作为党员,这些都是义务
在一个老式皮包里,孙文彬用一个旧信封装满了感谢信、荣誉证书和一沓泛黄的汇款单、收据以及数十年间收集的党员学习资料。再三请求下,他略带羞涩地说出了那些单单片片的故事。
为了改善生活状况,40岁时,他开始外出打工。在工地上,他尽己所能为每一次所知道的灾难捐款,向每一名需要帮助的工友伸出援助之手。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沿岸25省受灾。在电视新闻里得知消息后,他步行到兰州市区,通过红十字协会向灾区捐款50元。“那会儿我在兰州打小工,一天工资17元,每年干两三个月。”十几年前,那50元钱是他3天的工资。次年3月,中华慈善总会寄给他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您在98抗洪赈灾中捐款50元,中华慈善总会代表灾区人民向您表示感谢!”
他记忆最深的是汶川地震:“我在火车上把准备的2000元丢了,是我在内蒙两个多月的的全部工钱。”地震发生时,他在内蒙的工地上刚打了两个多月小工。得知消息后,他结账买了火车票,直奔四川。在火车上丢了钱,他不得不在半路停止前进,回到家后,背着女儿女婿卖了豆子,通过岷县红十字会将50元钱捐给灾区。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代表我全家老小,到这里支援救援受灾的兄弟姐妹们……”这是他写给梅川镇受灾群众和救援者慰问信里的话,句句饱含深情。在梅川,他捐了100元。两天两夜里,扛救灾物资、扎帐篷、转移受灾群众……废墟瓦砾上,他是最老的志愿者。
“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党员,这些都是义务,不能光知道享受好政策。”在这句朴素的话里,包含着一名党员对党的忠诚,对国家深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23日,兰州市、临潭县对口援藏工作交流座谈会召开。会议通报了2015年庆阳市对口援助临潭县工作情况,两市县有关单位分别就对口援助、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开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进...
临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