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攻坚克难谋发展 砥砺奋进奔小康——访合作市委书记杨雄

甘肃日报 2013-06-05 08:35 大字

合作市新貌。  本报记者 赵梅

本报记者  赵 梅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历经15年的风霜洗礼,合作市华丽转身,从昔日的一个高原小镇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高原生态旅游商贸新城。

近10年来,合作市围绕“建设美丽文明的高原生态旅游商贸新城”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今年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关键时期,合作市有怎样的扶贫发展思路,有哪些具体举措,实现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合作市市委书记杨雄。

围绕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高原生态新城

记者:近年来,合作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请您解读一下近年来的发展成效。

杨雄:合作市既是全国藏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市,也是甘南州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建市之初,合作市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但这些并没有阻挡住合作市加快发展的步伐,特别是近10年来,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的喜人局面。

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51亿元,是2002年的6.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66亿元,是2002年的9.85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69亿元,是2002年的54.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77亿元,是2002年的5.2倍;实现工业企业增加值5.02亿元,是2002年的14.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67元,是2002年的3.7倍;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702元,是2002年的2.75倍。

记者:近年来,合作市着力打造“美丽文明的高原生态旅游商贸新城”,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雄:10年来,合作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围绕项目抓发展、围绕项目抓投资、围绕项目抓落实,切实加大项目谋划论证、汇报争取和招商引资力度,累计完成各类建设项目784个,实现固定资产投资92.72亿元;合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60个,引进资金30.58亿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城区“三纵八横”道路、桥梁、给排水、电网、供热管网、污水处理、格河综合治理、香巴拉主题文化广场等重点市政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生态建设方面,合作市作为黄河水源区、源头工程建设所在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10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历史性机遇,着力塑造绿色城市,构筑高原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累计投资1.2亿元完成面山造林绿化3.05万亩、建设兰郎公路绿色长廊21.87公里,面山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7.8%提高到61.8%;投资8827万元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游牧民定居1495户7310人;累计投资4089.6万元顺利实施5个黄河生态建设项目子项目。

完善机制改善民生

整合资源全力扶贫

记者:合作市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农牧村人口和贫困人口比重较大,请问,“十一五”期间合作市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杨雄:“十一五”期间,我们面对农牧村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等诸多不利因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规划引导、项目支撑,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完善机制、合力攻坚,双轮驱动、到村到户等有效措施,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

通过大力实施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有效改善了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5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3078万元,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22个、省级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1个、片区开发项目2个。市上坚持把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农牧村水、电、路、田、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深入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主导产业,并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通过国家、省、州、市四级的帮扶,5年来,天津市和1个国家级单位、3个省直单位、8个州直单位、51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合作市乡村、学校,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共计489.4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有利推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合作市农牧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牧民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年均递增12.08%,达到2748元。全市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2.92万人(865元以下)下降到2.44万人(1198元以下)。全市农牧村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巩固温饱能力增强,返贫率降低4个百分点。扶贫攻坚行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为“十二五”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请您介绍一下合作市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

杨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合作市政府工作的关键。10年来,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社保等问题,让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市上先后投资2.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89条,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93公里;投资2205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78处,让4.2万农牧民群众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投资2495万元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和电力输出骨干网络建设,农牧村通电率达到100%;投资1.24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民生扶贫开发项目,使1.55万名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全市贫困面由2002年的82.3%减少到现在的37.6%;投资8.84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992套;投资8242万元改造城乡居民群众危旧房8900户,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投入近2.7亿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新建、改扩建学校18所、幼儿园9所,城乡教育条件不断改善;1612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实现就业,1544名下岗失业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投资2595万元实施殡仪馆搬迁和敬老院建设项目。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实现同步小康目标

记者:请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合作市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新举措和新思路。

杨雄:“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新10年扶贫开发规划及中央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及“一特四化”发展战略,打破重点村界限,将全市39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整体纳入扶持范围,坚持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源相结合,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易地搬迁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科技扶贫与智力扶贫相结合,基础条件改善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结合,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明显好转、基本收入明显增加、基本生活明显改善、基本素质明显提升、基本权益有效保障的目标。

记者:要在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合作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雄:和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以贫困乡、村为单位,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小型水利、草场灌溉、安全饮水、生态建设、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两大特殊类型区和洮河、大夏河流域两大片开展整流域、整产业带的连片开发和综合治理,实现扶贫开发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围绕奶牛、牦牛、藏羊、饲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适合各自实际的主导产业,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力争实施31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和洮河、大夏河流域片区开发项目,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扶贫效益。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设施农业和特色种植业,扩大中藏药材、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规模。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大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为主的培训力度,以贫困户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贫困家庭“两后生”为培训重点,整合市人社、财政、农牧、妇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加大劳动力培训输转力度,努力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狠抓科技扶贫项目,提升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不断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努力营造“大扶贫”格局。

新闻推荐

要输血,更要造血 聚焦甘肃省卫生援藏工作 本报记者 宜秀萍

要输血,更要造血聚焦甘肃省卫生援藏工作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卫生事业的指标,也是国际社会关注人群健康的重要指标。2012年,甘肃省孕产妇死亡率为24.35/10万,首次低于全...

合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作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