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铸辉煌 十年跨越谱华章
甘南州州委书记魏建荣(前左一)在联村联户联系户家中调研。甘南州州长毛生武(中)在合作市调研。
本报记者 赵 梅
十年科学发展,十年成就辉煌。
翻开2003至2012年甘南州的发展史,看到的是73万各族人民群众用勤劳和智慧铸就的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南州委、州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牢牢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这十年,是甘南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十年;这十年,是甘南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未来五年,甘南州委、州政府将切实担负起发展要务,推动甘南实现转型跨越、争先进位、后发赶超,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向幸福美好新甘南奋力迈进。
成 就
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3年以来,在推进甘南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甘南州委、州政府坚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1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81.35亿元,是2002年的4.7倍,年均增长11.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74亿元,是2002年的15.9倍,年均增长45%;大口径财政收入9.34亿元,是2002年的5.8倍,年均增长3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3元,年均增长15.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年均增长12.7%。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7.6∶17.2∶45.2调整到2011年的22:24.6:53.4。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层面和领域不断提升和拓展,招商引资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亮点,仅2007年到2011年累计签约项目219个、资金总额达137.5亿元,非公经济已占到全州GDP的35%,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0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通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相继建成,以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电网、城镇改造及社会事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州内主要公路干线的改造升级,“二纵三横”的主骨架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县市通油路、乡镇通公路、60%以上的行政村通标准村道的目标,甘南机场、临合高速及州内6条交通干线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极大缓解。信息通讯基本覆盖全州,以州府合作市为重点的八县市城镇改造和扩建取得重大进展,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全州城镇化率达到24.5%。
甘南州始终把构筑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来对待,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加快“生态甘南”建设,确立了以生态经济为主线的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已成为甘南最大的亮点,甘南被整体纳入全国13个地市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单位。目前,重点领域的生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全面实施,引洮济合、引洮济潭、长江流域“两江一河”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和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编制完成了总投资达3000多亿元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成功举办了四届腊子口生态文明论坛,以安多、合作为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有序推进。
特色产业势头强劲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甘南唯有积极主动地打好优势仗,发挥后发优势,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甘南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样的认识,州委、州政府根据甘南资源禀赋、市场前景和基础条件,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全州已形成了以水电、旅游、矿产、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支柱产业。以水电开发为基础,大力推进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资源开发,目前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106万千瓦。依托自然风光、藏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资源,着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培育“十大王牌景点”、“十六个重点景区”,旅游产品趋向多元化,使传统的宗教朝觐旅游、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假日旅游、休闲旅游的方向发展。仅2012年上半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了30%和41%。
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扎实推进“一特四化”,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已建成专业化示范村267个、联户牧场412个、专业养殖小区63个、专业合作社181个、牲畜暖棚6358座,草产业、牛羊育肥、奶牛养殖“三大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以华羚、燎原、科瑞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高原特色种植业稳步发展,以藏中药材、温室蔬菜、高产油菜、优质青稞为重点的“两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以黄金、建材为重点的传统产业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中藏药加工、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合作民族师专实现“升本”。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全州各级各类学校调整到483所,寄宿制学校增加到146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使全州人民的整体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和科技实验、示范基地建设得到加强,一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25%。卫生事业迅速发展,藏医药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甘南已建立起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发展到715个,病床床位达到1949张。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理论武装和教育培训、宣传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加强,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学习科学、崇尚文明蔚然成风,新思想、新观念正在引领着人们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播电视事业成就辉煌,“村村通”工程及“西新”工程顺利实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9%、94%,人口、计划生育、民族体育、新闻出版、藏语言文字工作都不断取新的进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持续增强。
民生工作不断加强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加强民生工作,围绕就业、社会保障、上学、看病、住房、行路、用电、饮水、环保、安全生产等,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九甸峡库区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城乡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到97.8%和97%。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和农牧村危房改造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用于住、行、游、文化娱乐和发展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小汽车、商品房、游戏等高档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和逐步迈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战 略
未来五年,是甘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甘南州委、州政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实施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五大战略”和“五大建设”,加快推进全州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化项目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好省委“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精神,最大限度地把各项优惠政策转化为具体项目、转化成发展优势。集中力量抓好国家《十二五支持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的落实,力争在交通、水利、通讯、市政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上马和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彻底改变甘南州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
以2013年建州60周年为契机,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全力实施总投资378亿元的36个州庆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夏河机场、临合高速和境内6条交通干线,引洮济合、引洮入潭等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甘南大剧院和以州府合作为重点的八县(市)城市基础设施、“五化”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兰合铁路,努力使州庆项目建设成为提升甘南形象、实施转型跨越的强大“助推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变甘南的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条件。依托我州资源优势,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施“大招商、招大商”,狠抓项目跟踪落地,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早见效。
转变发展方式 构筑生态屏障
坚持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抓住甘南整体被纳入全国13个市州生态文明工程试点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加快“生态甘南”建设,加大对草原、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全面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力争“两江一河”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以及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尽早获批,突出抓好合作、安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努力把甘南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特色产业 提升综合实力
坚持高位谋划、高端开发、高效配置的原则,力促旅游、文化、农牧、服务产业提速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转化。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磨一剑”的思路,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以草原风光、绿色峡谷、民俗风情、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多方联动的旅游大格局。加快推进与旅游开发相配套的机场、道路、饭店、文化娱乐、城市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夏河拉卜楞和临潭冶力关两个百万人(次)的核心景区,全面提升“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知名度,努力把旅游业建成引领全州发展的龙头支柱产业。
大力实施“文化撑州”战略,加快“文化甘南”建设,依托甘南州六大文化资源优势,创作和挖掘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具有甘南特点的代表作品,培育壮大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突出抓好4大文化产业园区、7个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甘南 “香巴拉”文化长廊、甘南文化演艺中心等15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州GDP的5%。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高原特色种植业,培育壮大一批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牦牛、藏羊等“五大产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华羚集团、安多畜产、雪顿乳业等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努力把畜牧业打造成甘南州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坚持把发展服务产业作为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关键举措,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民营企业,加快商贸流通和市场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非公经济占到全州经济的半壁江山。
坚持为民富民 提高幸福指数
深入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围绕解决群众就业、就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社保、扶贫等问题,坚决把关系民生的一揽子政策、规定、优惠待遇全部落到实处,把省、州承诺的为民要办的实事全部落到实处。想方设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坚决扭转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狭窄、收入水平过低的局面,确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实施好就业民生实事项目和“三支一扶”、进村(社区)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幅度提高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投资170亿元完成5.2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4.8万户农牧村危房改造、1292户游牧民定居等建设任务。着力抓好以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巩固“两基”成果,大力发展“双语”学前教育,全面实行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加快甘南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施好12个学校校舍和40个幼儿园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藏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加快农牧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7所县级综合医院、7所中藏医院标准化建设任务,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参合率保持在96%以上,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10年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8县市连片特困地区有更多的农牧村发展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片区扶持范围,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始终把舟曲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和政治任务,切实做到思想认识不松懈、组织领导不放松、工作力度不减弱。在加快自建项目建设进度、全力配合省直各厅局搞好援建代建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投资5000万元的舟曲城市风貌改造工程,确保在明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重建任务,让舟曲成为甘南建州60周年大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新闻推荐
本报合作讯(记者赵 梅) 2012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统筹资金近2亿元为民兴办26件实事,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合作市争取专...
合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作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