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穗九与淮上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寿州,同盟会员张汇滔与寿州农会领导人王庆云、袁家声等积极筹划响应,武装夺取了寿州,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全军二万余人,分三路出击清军。
淮上军对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十三军统之一的杨穗九,在淮上军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壹
杨穗九(1875-1951年),原籍长丰县徐庙乡夹道村小河东杨郢(2006年并入罗塘乡),系山西迁入,兄弟7人,其父杨兆西。弱冠后于寿州、蚌埠一带笔耕积资,充当盘缠,后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学校(北京讲武堂)。家资殷实,良田颇多,为当地富豪乡绅,祖居徐庙后迁居于此地。
1909年他与王庆云、程华亭、王占一、王传禄等人组织联庄会成立团防局于寿州马厂集(今属淮南市)后迁入曹庵,他在寿州曹庵团防局任职,负责军事,管理枪支700余支。
据杨穗九现年77岁的孙子杨多祚回忆,祖父家境宽裕,有砖土结构房屋数间,家丁数人,圩沟纵深,筑有土窑,附近有古村落顾小井,有两口古井,年代不详。
“祖父曾保护过新四军淮西独立团领导杨效椿、赵凯、李国厚等人。”杨多祚骄傲地对我们说。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淮上革命党人群情振奋,斗志昂扬,袁家声接受密令,筹划发动淮上起义。他扮作商人,潜入寿县城,召集寿州、凤台的郑养源、张树之等同志开会,经密议,决定农历九月十五日在寿州起义。
起义胜利后,王庆云被推为总司令,张汇滔、袁家声、张纶为副总司令,张汇滔兼任参谋长。王庆云、张汇滔、袁家声、张纶、廖海粟、段云、权道涵、毕镜波、岳相如、李紫玖、杨穗九、李诱然、王占一13人任军统。司令部兼摄寿州政务,设民政、财政、审判、军械各处,孙仲羽、孙建侯等任处长。
贰
杨穗九、李诱然等率兵趋凤阳,与凤阳田淑扬里应外合,于1911年11月9日(九月十九)光复凤阳、临淮关。11月22日(十月初二)后分巡淮河下游,沿途安抚五河、泗县。为防北军南犯,分兵驻灵璧、天长、睢宁。
据《凤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年)9月21日,杨穗九带领淮上军进入凤阳府城,凤颍六泗道道台逃至七里桥被捉回。驻守在龙兴寺外营垣的清军向淮上军投降,接受改编,凤阳光复。接着淮上军派兵占领临淮关接收厘金关税。同年取消凤阳府治,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杨穗九的孙子杨多祚为我们讲解说:“杨穗九捕获凤阳府兵备道台毓贤,是满人,交代掘出大量黄金白银元宝,大部充作军用。”
袁家声率领廖梓英、廖海粟部及学生军一队东进。11月16日(九月二十六)首攻颍上,围三日,清军顽抗,淮上军乘梯登城。颍上光复后,率师至怀远,与岳相如、杨穗九部合力防守津浦铁路。
1911年11月26日(十月初六),南京张勋江防两营约千人进攻临淮关,杨穗九率师迎敌,怀远吴贻亭率部来临增援,李诱然回师攻临北门,南北夹攻三昼夜,淮上军获胜,江防营溃散。
据《五河县志》记载:民国2年(1913年)8月10日,淮上军袁家声部南撤合肥。
杨穗九原是安庆帮,属于陈独秀的岳王会。杨穗九曾派兵参加五河城隍庙万人大会,宣布五河光复!
叁
1911年底,南京光复,张勋率残部北逃,袁家声、杨穗九、岳相如率淮上军在南山阻击张勋辫子军,这次战役,淮上军营长廖璞纯及其官兵牺牲88人,即扎营于蚌,其所属各旅都在蚌埠设立了办事处。为阻击江南提督张勋展开激战,吴家泰率领百余人,在淮河北岸参战,重创之,迫使张勋急速北逃。张勋复辟,乃跳梁小丑,不得民心,必将失败!张勋部退到固镇桥,与淮上军相距仅45公里,随时都有接触的可能。
淮上军自感军力薄弱,不足以挡大敌,袁家声派廖海粟偕同廖梓英乘铁路轧道车至浦口,向国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兼第一军军长柏文蔚求援,柏文蔚派红花队张子纲部增援。淮上军东征军开赴临淮关整补。至农历十二月末,南北议和,淮上东征军奉命开赴凤阳,由南京政府改编为皖军第四师(第一军军长兼师长),东征军编为该师第七旅,任命袁家声为旅长,杨穗九为副旅长。
1912年1月,淮上军经扩充改编后,实力大增,若箭在弦上,势如破竹,分3路向皖北进军。袁家声率杨穗九、岳相如等沿淮而下,先后光复凤台、怀远,在怀远收降清军溃兵数百人,枪械俱全,声威大振,即将司令部设于怀远,以负责淮河下游的军事责任,并防守津浦铁路。他后来率军攻颍上城。
倪嗣冲督皖残杀淮上军战士,淮上军起义失败,杨穗九经芜湖逃至上海日本租界。
1913年,柏文蔚再任安徽都督,于上海遇杨穂九,邀请他回皖军再任团长,他没有答应。
日本鬼子占领合肥期间,杨穗九避难于肥西三河、寿县隐贤集。
这位辛亥革命志士戎马一生,在淮上军中屡任要职,转战各地,功高盖世。1951年在家乡去世。
□李河涛 柳丝
新闻推荐
11月9日,上海通报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王某某;11月10日,安徽颍上县确诊1例新冠肺炎病例,系王某某的密切接触者。经流行病...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