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寿县地理气候特征的关系探究 楚仁君
寿县位于淮河之南,八公山之阳。春秋时为州来国地;战国末,荆楚徒都于此,始号寿春;秦统一中国后设九江郡;秦以后为历代郡、州、府治所;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寿县地势险要,为古代军事重镇,《方舆纪要》称之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魏晋用兵,江东争雄,必先夺寿春。寿县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纯朴,民性强悍。寿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淮河-秦岭一线,其气候、物候、耕作(农事)具有极其广泛的代表性,西汉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子》即诞生于此,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与寿县的地理气候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首先,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寿县具有环境的独特性和区域的代表性。寿县山清水秀,河网密布,汇天下自然景观于一炉,集世间地理事物于一隅。该县位于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地形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岗地、平原、山地(残丘)三种地貌。
寿县疆域辽阔,地大物博,据清·光绪《寿州志》载:“寿州东界定远,西界颍上,南界六安,北界凤台,东西广百五十里,南北袤百五十里,东南至西北斜纵百八十里,东北至西南斜纵百六十里,周围六百里”。寿县山川形胜,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记·货殖列传》云:“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进士、寿州爱国志士方震孺曰:“寿春,中都支邑,西控荆楚,北负彭城,南阻吴会,如昔所称左冯翊者,盖汤沐重地也。”寿县地控南北,区位优越,既有“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的沃土千里、农产丰富的景象,又有“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地域差异;既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丘陵地区地貌特点,又有“木落雁南度,北方江上寒”的候鸟迁徙方向和季节,是我国地理环境的典型代表区。
其次,从气候环境上来说,寿县的气候环境具有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的特征。寿县地处淮河流域中段南侧,为华北气候区、华中气候区的中间地带,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呈单峰型,有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的特点。冬季,淮河、淝河等河间有结冰现象;春夏秋季受长江中下游气温和湿润气候影响,又有江淮分水岭的阻隔,气候要素呈现出地温高于气温、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特点。雨量北少南多,气温北低南高,易涝易旱,淮湖洼地渍涝时有发生。县内气温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春季(3-5月)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增多,气流交变频繁,冷暖无常。夏季(6-8月)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南来的副高压暖空气与北侵的冷空气交融,造成长时间的梅雨季节。小暑过后,梅雨结束,进入炎热的伏天。秋季(9-11月)气温下降,由夏天的炎热渐变为秋高气爽,冷热适中,但时间不长,北方冷空气南压,气温下降明显。冬季(12月-次年2月)天气寒冷干燥。境内由北向南降雨量逐渐增多,各季节降雨量年际间的变幅以夏季为最大,春秋次之,冬季量小,月季间降雨量悬殊大,一年中为7月份降水量最多。县内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达2298.6小时,年平均日照率53%,年太阳辐射时总量达124.7千长/m2。县内属季风气候,冬季常有北方冷空气侵袭,最多为东风,东北风次之。历年平均无霜期达213天,最长无霜期236天,最短为179天。
寿县气候舒适,冷热适中,通过对近50年24个节气中的各节气初、终日的平均气温和节气内平均气温分析研究,县内二十四节气和各节气初、终日的平均气温,均呈准正态分布的单峰型特点。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平均气温为28.3℃,小暑节气次之,为27.5℃。小寒是全年最冷的节气,平均气温1.3℃,大寒节气次之,为1.4℃。在立春至小暑节气,各节气的平均气温均为初日低于终日;在大暑至冬至节气,各节气的平均气温均为初日高于终日;而小寒、大寒的平均气温,初日和终日平均气温相近。相邻节气的平均气温大致呈现单峰单谷型,升温幅度最大的是在清明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3.8℃,降温幅度最大是在立冬节气,气温的节气变量为-4.0℃。节气内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至节气,降水量为117.5mm,小暑降水量次之,为116.2mm,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平均降水量>50mm。降水量最小的是冬至和大雪节气,为8.4mm。夏至和小暑节气正处于6月下旬和7月上旬,正是寿县的主汛期,与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相对应。雨水节气,雨量逐渐增多,在立冬节气过后直到雨水节气降水量首次超过20mm。谷雨时节,雨量增多,谷雨节气平均降雨量超过35mm,较前期又有一次明显增多,此时雨量的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大雪至大寒节气这段时期降水量较少,均低于12mm。大雪节气降水量减少,大雪出现才显得更为珍贵,同时冬季大雪能降低农作物病虫害,有利于农业生产。县内节气平均日照时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大暑节气,平均日照时数为8.0h;小满节气次之,为7.4h。小满节气过后,适逢梅雨季节到来造成芒种、夏至、小暑节气日照时数的回落;最小值出现在冬至和小寒节气,平均日照时数为4.6h。日照与农事关系非常密切,小满时节是夏季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时期,但还未成熟,光照充足,有利于籽粒饱满。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气温最高,光照最充足,农作物生长也最快。
第三,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密切。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至《淮南子》臻于完善。《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在寿春(今寿县)编纂而成,其中在《天文训》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是对寿春或淮南国地区的气候、物候和农事的总结。有学者指出,《淮南子》对当地当时语言的直接应用即是佐证。当地当时的语言为楚语,因此顾炎武有“《公羊》多齐言,《淮南》多楚语”之说,罗常培、周祖谟先生也说:“《淮南子》所代表的语言可能就是当时江淮一带的楚音。”当代《淮南子》研究学者陈广忠教授在其《〈淮南子〉的倾向性和淮南王之死》里也认为:“从《淮南子》中亦可以看出,书中引用的楚国史实、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方言土语是非常多的。可见楚文化对成书影响之深。”刘安编纂《淮南子》是为了给登基不久的汉武帝提供一套治国安邦的政治纲领,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对应的候应,一方面要能代表西安或江淮平原地区的候应;另一方面,若将来作为国家历法颁行天下,指导具体的农业生产,则需要更广泛的代表性。从西汉时期全图来看,当时郡县密集分布的区域是在现在的西安以东、长城以南和江淮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也说明当时这一区域的农耕文明程度相对较高,二十四节气要想成为国家历法,必须最大程度地代表这一区域。而寿春正处于这一核心区域,《淮南子》编纂成书之地亦是寿春。从不同时期的气候、物候、耕作(农事)来看,现在的寿县和西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果近两千年来,地球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格局以及地球的地形地貌没有大的变化,西汉初期的寿春和长安在二十四节气的候应上,同样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寿县作为我国南北气候自然分界线,淮河受东亚季风影响显著,是我国梅雨系统主要活动区和降水变率最大地区之一。寿县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之中,各类天气系统种类繁多,在此能够感受到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这为气候变化观测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2012年设立的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是全国仅有的8个国家级气候观象台站之一,足以说明寿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在全国气象领域基础数据和气象服务中的关键作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寿县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闻推荐
10月9日,微信公众号“颍上县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2020年9月28日21时许,颍上县江口镇发生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江口镇人大主席...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