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 富了“老灾窝”

安徽日报 2019-08-20 06:50 大字

地处沿淮地区的颍上县,低湖洼地面积大,“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颍上县紧盯问题症结,转变思想观念,变“对抗”为“适应”,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化“水患”为“水利”,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走水路,发水财,水生作物唱主角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淮河岸边的颍上县半岗镇,只见淮河堤坝上牛羊成群,皖西大白鹅欢快地扑楞着翅膀,农民利用河湾内的水面种植的浅水藕、太空莲、芡实、茭白绿意盎然,一朵朵盛开的荷花随风摇曳,让人恍如身处江南水乡。

半岗镇南靠淮河,总面积71平方公里,境内有戴家湖、邱家湖和第三湖,洼地面积46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六成多。由于地势低、洼地多,当地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农民增收比较困难。以往,农民在低湖洼地种植传统的小麦等农作物,一遇自然灾害,收成就会“打水漂”。近年来,半岗镇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适应性农业,“洼地杞柳、深水网箱、浅水池藕、外滩畜禽”,水成了不可多得的资源,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对半岗镇侯郢村的钓鱼岛浅水藕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其堂来说,如今,发不发水收成都有保障,原因就在于,他的合作社利用流转的700亩低洼湖地,种起了水生蔬菜莲藕、茭白。

“我们种了600多亩莲藕、100多亩茭白,莲藕每亩每年可以收入6000多元,茭白5000多元。”程其堂介绍,这个地方原来是1400亩的邱家湖工程料场,养鱼嫌水少,种粮嫌水多。2014年,钓鱼岛浅水藕合作社引进培植600亩浅水藕取得成功,平均亩产4500斤,亩产值1.2万元,每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是麦稻连作的四五倍,“明年面积可以突破1000亩。”

除了浅水藕眼下正在采收,记者在半岗镇黄连沟村还看到了连片种植的3000亩太空莲,片片碧绿的荷叶,朵朵盛开的荷花,连同前来观赏的游客,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种植基地负责人田大军向记者介绍,太空莲花期从6月中旬持续到10月底,花期长,荷花数量每亩达到7000朵,与普通荷花不同,太空莲最奇特的地方是只开花结莲蓬,却不产藕,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观赏。

“莲蓬成熟后,游客划着小船,在绿色的荷叶中穿行,一边亲手采摘新鲜的莲蓬,一边张开嘴品尝香甜清脆的莲子,感觉该有多好啊。游客开心了,而我一亩田7000朵荷花结的7000个莲蓬,一个莲蓬按最低价收个几元钱,你看我这3000亩太空莲,能赚多少钱?”看着一个个长势喜人的莲蓬,田大军满脸笑容。

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唱新歌。沿淮蓄洪区人民为水找到了出路,也为自己找到了财路。

转观念,找优势,农副产品挣外汇

走进半岗镇戴家湖村,沿路是一排排漂亮的楼房,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编织柳编产品。“蓄洪区内生长的杞柳,经咱编织后就能漂洋过海赚大钱。”村民们开心地说。

“戴家湖村找准柳编这条致富路,也是历经曲折。早些年,看到外地人种蔬菜发了财,当地群众也曾试着种植大棚蔬菜,但由于地势低洼易涝易淹,没能成功。”半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张士华告诉记者,“在这样易涝易旱的地上发展生产,不能照搬照抄,种什么才能有好收成呢?经过转变观念,不断摸索,戴家湖村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锁定在家门口就有的资源——杞柳。”

老张所说的杞柳,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适宜在低洼地和河滩地生长,喜湿耐旱,适应性强。用柳条编制出的工艺品,在市场上也很受推崇。从开始几位能人带头示范,到全村家家户户搞柳编。

“水害面前多尝试,学会顺着水路找财路,事实证明这条化害为利的路子我们走对了。”张士华向记者介绍,杞柳种植亩产鲜条2000公斤,每亩收益2000多元。青条加工成白条价格翻一番,如加工成柳编工艺品,其收益翻三番以上,出口到国外要增值更多。

正是看好了种植杞柳的市场前景,2010年,村民张士红和亲戚朋友一起,合作办起了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0亩很快发展到近2000亩。

在戴家湖村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如今已成为公司老总的张士红告诉记者:“那几年市场行情稳,发展很好,我就想着,这么大的种植量,与其卖原材料给别人,不如自己办加工厂赚取更高的利润。”2016年张士红投资80万元,组建了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篮子、花环、柳帘、屏风……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地区;加工柳木工艺品出口创外汇,一年订单量165万美元,2017年公司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大规模种植面积和庞大的加工量,需要大量用工。“仅种植这一块,每天就要固定用工七八十人,旺季时每天要200人。”张士红介绍,工厂里的工人每天都要有100人左右,人均工资根据岗位不同,每天从80元到160元不等。

“做适应性农业种植这一块,要想产量高、质量好,最重要的是要与科研机构相结合。”基于此,公司在戴家湖村建立了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实验示范基地,负责杞柳和水生蔬菜教学实验示范,为全省提供优良的杞柳和水生蔬菜新品种,并获得了颍上县二、三等科技进步奖项。

讲生态,重环保,绿色高效是方向

在颍上沿淮地区,面对“非旱即涝”的自然条件,当地干部群众坚持“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鱼则鱼、宜林则林”的原则,探索出一条绿色高效的适应性农业发展之路。

“种稻养虾顶呱呱,稻香虾肥人人夸;一田两用耕作好,种养结合效益高;生产稻米无公害,天然龙虾很走俏。”这段夸赞“稻虾共作”的顺口溜在半岗镇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近日,记者来到半岗镇孔台村,只见路两边的小龙虾田大部分已栽插上了绿油油的稻秧,村民卞介堂正在带着工人在小龙虾田里加固田埂,设置龙虾防逃设施,等一个月后新栽的秧苗定苗后再将小龙虾送回稻田。

2016年,半岗镇孔台村村民卞介堂开始探索稻虾养殖,他在流转的200亩田里挖出了宽约两米的环流缓冲沟,供小龙虾生长。“稻田养虾,虾不离稻,稻不离虾,小龙虾也成为生态稻米质量的一线监管员。”卞介堂介绍说,小龙虾对水质要求较高,稻田不用化肥、农药,而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稻田的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养料,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再加上稻田养虾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水稻也能增收。

“在发展适应性农业过程中,我们遵从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探索出多种发展适应性农业的模式。”颍上县农业农村局王贻颍说。

近年来,颍上县在沿淮颍河堤坝边坡地、滩涂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发展皖西白鹅、淮河麻鸭、淮山羊、黄牛和长毛兔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粮草牧有机融合,废弃物就地消纳;在八里河、焦岗湖等大水面区域,全面推行生态健康无抗养鱼模式,在以水养鱼的同时,注重以鱼养水;在一般农田区,依沟傍路营造完善农田林网,引导发展蚕桑、黄晶梨等特色林业;在不影响防洪的前提下,优先在低洼地、湿地发展生态防护林、湿地经济林;推广林草立体种养模式,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禽;在沿淮河、颍河等河道堤坝坡岸,积极建设生态景观林,发展休闲观光林业。

“由对抗自然转向尊重、顺应自然,发展绿色环保的适应性农业,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如今已成为行蓄洪区农民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王贻颍说。

题图:滩涂地上种杞柳,家家户户搞柳编。

新闻推荐

二青会地掷球比赛本周在皖开赛

本报讯记者从省体育局获悉,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冰壶与地掷球全能项目地掷球比赛将于7月19日至30...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