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双孢菇增收能量大
本报记者 潘金铭 通讯员 武万勇 天刚蒙蒙亮,黄志就早早起床,拿着手电筒,在22个双孢菇大棚里来回走动查看。“菇子正在出产期,控温、通风、喷水,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在颍上县黄坝乡宏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刚“查岗”回来的合作社负责人黄志,才聊了一会儿,他又忙碌起来,带着工人将新鲜采摘的240筐双孢菇送往销售市场。“这些鲜菇一斤3块钱,有多少卖多少,市场行情这么好,再辛苦我都高兴。”黄志说。
10年前,黄志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跟着矿山建筑队去过天南地北,日子久了不禁心生乏味,“干这一行,看不到前途在哪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志了解到家乡一位姑父种植大棚双孢菇,收入可观,效益不错,让黄志萌生出一个想法,“不如我也试着干,如果做成功了,以后就不用到处打工了。”
回到家乡后,黄志到河南、山东和本省的临泉、淮南等双孢菇种植基地考察。2018年4月,黄志发动亲朋好友一起开办合作社,一期投入400万元,流转128亩地,其中,22个双孢菇大棚占地22亩,当年9月建成后投用。
有了种植大棚,接下来就考虑如何培育。由于前期有学习基础,种植没遇到太多难题。买余料、高温杀菌、铺设培养基后,再购买菌种进棚,大约20天左右,待菌丝进入培养料,经过一系列控温、喷水过程,两个半月后,黄志的第一批双鲍菇陆续上市。
“现在,只出了四分之一的菇,量很小,但每天都供不应求。”黄志说,因为现在产量少,只能拉到附近鲁口镇一带销售,待所有大棚双孢菇都能出产后,直接从基地发往福建、河南等地市场,预计今年5月就能收回成本。
合作社用工量大,虽然开张不久,但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高峰时用工量达150余人,闲暇时一天也要用工70人。
今年46岁的马西玲是黄坝乡贾岗村村民,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直没外出打工,靠在家种地维持一家人的开支。合作社建成后,她开始到这里上班。马西玲告诉记者,“离家近不说,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就很开心了。”
企业发展的同时,不忘带动贫困户一起增收脱贫。目前,基地吸纳了21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48岁的史学利是黄坝社区的贫困户,她的日常工作是采菇子、装菇子和铺土等,因为老伴患有脑梗,家里挣钱的责任就落在了她身上。“合作社离家近,每月挣1000多块钱,还不耽误回家照顾老伴,感觉自己离脱贫的日子不远了。”史学利说。
黄志告诉记者,待明年扩大规模后,将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大家一起依靠种植食用菌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燕通讯员潘海龙)2018年12月28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商合杭铁路跨颍河主跨220米的矮塔斜拉桥顺利成桥。作为国内...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