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在奉献爱心育禾苗 记颍东区枣庄镇东张庄教学点教师陈军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张超 张凯龙 虽然有听力障碍,但他坚持在基层一线教学岗位;虽然并不富裕,但他累计资助贫困学生860人次,他就是颍东区枣庄镇东张庄教学点的陈军老师。 扎根乡村教育立志做一名好老师 陈军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热爱和向往。1984年3月,陈军走上了三尺讲台。
幼年时一场意外疾病使陈军成为一位轻度听力障碍者。作为老师,如何解决听力困难,怎样与学生互动,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教学工作,他自费购买助听器,探索建立了与孩子互动式的“面对面教学法”,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为上好每一堂课,陈军精心备课,要比别的老师多花几倍的时间收集、查找资料。
陈军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永远奔流的清澈河水。为此,他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电脑刚兴起时,陈军就成为全镇最早一批掌握电脑技术,拥有自己QQ、博客、邮箱的教师。互联网让他的视野更为开阔,教学理念更新颖,陈军班的教学质量在全镇也名列前茅。陈军还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地学生现状创造性编写乡土教材,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大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欢、主动参与的课堂。 倾情公益事业为乡村孩子插上梦想翅膀
2007年初,陈军的听力下降得厉害,他借助助听器继续国学课、品德课的教学,并承担起学校校务及后勤工作。在此期间,他接触到更多家庭困难的孩子,此后,他开始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投身于扶残助困、捐资助学的爱心公益中。
总有许许多多家庭贫困的受助者让他牵挂。来自王庄中学的学生张宝,父亲身患慢性疾病,母亲脑瘫且四肢畸形。陈军为其争取了公益助学组织的资助,并为张宝送去了新书包、新衣服、学习用品,还为张宝和其妹妹张苏洁订了《少年博览》《红蜻蜓》《小学生导读》等学习用书。枣庄镇中心学校学生谢小梅的父亲在外务工时不慎从高处落下,父亲半身不遂,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在陈军的积极奔走下,助学组织中国麦田计划为谢小梅雪中送炭,带来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在枣庄镇童庄小学的教室里,有一个和陈军没有血缘的“亲戚”。在一次走访路上,陈军看到这个女孩的穿着打扮与别的女孩不同,便停下自行车,与小女孩交谈起来。原来,女孩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现在她与7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陈军当即找到小孩的班主任,表示愿意资助她。
其实,陈军家庭本不富裕,他的爱人没有工作,陈军靠自己的工资支撑家庭开支,至今他仍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上下班。“看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不帮,心里会不舒服的。”
助学助残10多年来,陈军用一颗火热的心,一双温暖的手,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撑起了一方晴朗的天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和快乐。2012年,由于教学点缺少专业教师,他主动向中心校领导申请到马寨教学点去支教,教授品德与生活、美术、国学等课程。在当地率先开展微课、电子教室、网络课堂等新时代网络化教育教学培训。
2007年起,陈军每学期帮扶4名以上留守儿童,手把手辅导他们落下的功课,一次次到孩子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与留守儿童家长通电话,通报他们的表现。
二十年来,陈军先后与中国麦田马鞍山团队、施乐会、温州182公益志愿协会等公益慈善团体一起,累计为农村贫困学生募集资助金50多万元,分批资助贫困学生860人次,资助对象年龄从5岁到18岁,现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学生有12人,资助范围由最初的颍东区9个乡镇(办事处)拓展到阜阳三区及颍上、阜南、利辛等多个县区,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达800多次。
2016年9月,他被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师志愿者联盟评为“全国最美教师志愿者”提名奖;2018年4月,他入围《光明日报》“大国良师”。作为一名患有听力障碍的教师,怀揣着对乡村教育事业的炽爱,他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用一种坚守与奉献为乡村学子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启俊)行蓄洪区是阜阳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和焦点,今年以来,阜阳市集中对行蓄洪区脱贫进行攻坚,把庄台整治作为重...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