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戴家湖杞柳加工忙

阜阳日报 2018-12-17 1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潘金铭/文 通讯员 武万勇/摄 进入11月份,张士红的杞柳加工厂开始进入收获旺季。这一边,田地里几千亩杞柳已经长成,正等待收割;那边工厂里,来自西班牙的客户正在验收产品,抽验20%的产品后,10个集装箱的柳帘将通过海路运输到西班牙。11月30日,记者在颍上县半岗镇戴家湖村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从打工到创业

戴家湖村位于淮北大堤两侧,作为曾经的行蓄洪区,这里土地潮湿、水分充足,适宜种植杞柳。多年以前,种植杞柳、编柳篮成为戴家湖村村民的一门手艺,为发展杞柳工艺业奠定了基础。

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士红从16岁开始便跟着大人学习编柳篮,时间久了,加工手艺炉火纯青。199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士红辗转来到山东,在嘉露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时,他的编织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和几个同事一起负责样品开发。期间,张士红不仅接触到许多做杞柳工艺品的客户,而且了解到从原材料到加工成品过程中的利润。公司老板对他说,“士红,你回家乡种杞柳,再把原材料卖给我,肯定比现在挣得多。”

2008年,恰逢杞柳原材料价格攀升,张士红不再犹豫,毅然回到戴家湖老家种植杞柳,流转200亩地,加上带回来一种“青皮3号”新品种,亩产量提升了200公斤,第一年,他的这批杞柳就挣了40万元。 组建杞柳合作社

“个人的力量终究不如集体力量。”张士红说,2010年,他和亲戚朋友一起,合作办起了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1000亩、3000亩……

“那几年市场行情稳,发展很好,我就想着,这么大的种植量,与其卖原材料给别人,不如自己办加工厂赚取更高的利润。”于是,投资80万元,组建了安徽红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篮子、花环、柳帘、屏风……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加工柳木工艺品出口创外汇,一年订单量165万美元,2017年公司产值高达1000多万元。

公司同山东嘉露工艺品有限公司外商独资企业签订了合同,约定2010-2018年在戴家湖建立5000亩优质山东“大青皮3号”杞柳种植基地,并设立戴家湖加工分厂,带动200余户村民生产、加工、销售杞柳产品。

“做农业种植这一块,要想产量高、质量好,最重要的是要与科研机构相结合。”基于此,公司在戴家湖村建立了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实验示范基地,负责杞柳和水生蔬菜教学实验示范,为全省提供优良的杞柳和水生蔬菜新品种,并获得了颍上县二、三等科技进步奖项。

同时,公司打破区域界线,同霍邱、阜南、河南固始及沿淮南照、润河、垂岗等乡镇杞柳种植大户联合,在安农大教授的指导下,在本地种植杞柳经验的基础上,朝无公害、环保型方向发展。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大规模种植面积和庞大的加工量,需要大量用工,带动周边很多村民前来就业。“仅种植这一块,每天就要固定用工七八十人,旺季时每天要200人。”张士红告诉记者,工厂里的工人每天都要有100人左右,人均工资根据岗位不同,每天从60元到160元不等。

自工厂成立以来,62岁的村民江永云就在这里打工,她的工作岗位是织柳帘。“刚开始来的时候,一天只能挣10块钱;现在,每天可以拿70元,很开心。”江永云告诉记者,中午厂里管一顿饭,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养家,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公司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当地145个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增收。59岁的蒙素华因家属患慢性病而成为贫困户,在这里工作几年间,她每天做一些简单的工作,撒化肥、打药等,有时一天能挣60元,有时能挣100元,不缺工的情况下,每月能挣2000元。“在这里上班既能挣钱,还不累,脱贫致富有奔头。”蒙素华说。

新闻推荐

“鼓声”铿锵赞扶贫

本报讯“乡亲们听我言,今个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大家都贫困,现如今小康的梦想在实现,习主席发出了扶贫令,贫困户迎来了生活...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