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古城墙砖头从何来

阜阳日报 2018-11-04 15:24 大字

通讯员 李援朝 古颍州有2000多年建城史。元代以前的城墙为夯土版筑的土城墙,大规模使用青砖包砌城墙始于明代。明洪武九年(1376年),颍川卫指挥佥事李胜将军开始用砖头包砌加固北城的城墙;明正德九年至十二年间(1514年—1517年),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孙磐、曾大显用砖头包砌加固南城的城墙,至此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奠定了此后500年颍州城墙的大致格局。1939年,因抗战需要城墙被拆毁,颍州古城垣持续了500多年格局就此被打破。

用砖石包砌加固颍州城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砖头和石料用量巨大。建筑石料主要来源于河南南阳豫山、沿淮山区等地。但是,包砌城墙的大块青砖从何而来呢?旧志对此并无明确记载。经阜阳市文史专家考察分析推断,大致来自两个方面。 来自北照寺附近七十二连窑

颍东区北照寺“七十二连窑”应是颍州城砖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七十二连窑”遗址,位于今颍东区袁寨镇北照寺东2公里的许庄附近。一片南北走向长约1.5公里的狭长地带,地势凸起,明显高于其它地方。“七十二连窑”遗址沿线低洼处,是一条20余米宽的河沟,当地群众称为“老龙沟”“运粮河”。这条河沟流经北照寺古桥向西向南,经魏沟口入颍河。解放前夕,部分古窑尚存砖券拱形窑门和窑址遗迹,窑洞内发现过不少形状、规格不一的古砖。有人怀疑窑洞内藏有宝物,官府曾派人挖掘,但突遭急风暴雨,挖掘一无所获,而古窑惨遭损毁,只剩下一座座土堆。解放后,这片地域被复垦为农田,附近农民在耕地时多见碎砖块和烧结的红土。这片面积很大的“七十二连窑”遗址,相传明时曾为朱元璋在其家乡凤阳兴建中都城时烧制过大量城砖。

可以想见,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兴修凤阳中都城时,全国各地承担烧砖任务的府州县砖窑林立,青烟袅袅。颍州官府设在北照寺附近的“七十二连窑”彻夜炉火通红,烟雾缭绕,工役们连天加夜为建中都城烧制各种规格的城墙砖,通过严格检验后,装上停泊在“老龙沟”的大小船舶上,沿“老龙沟”、经魏沟口进入沙颍河顺流而下,从颍上沫河口进入淮河,过凤台、怀远、蚌埠即达凤阳中都。中都城于洪武八年(1375年)罢停后,具有官窑性质的北照寺“七十二连窑”,开始为颍州砖

新闻推荐

爱心起航,传递心“声” ——记平安人寿安徽分公司 2018年支教行动

——记平安人寿安徽分公司 2018年支教行动

颍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颍上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