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风云人物

新安晚报 2018-09-27 10:45 大字

□颍上祝宝玉

如果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我大伯可算是改革开放头一批弄潮儿。1985年,我大伯便一手创办了全乡唯一的砖窑厂,从第一车砖出窑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我们村,甚至我们乡炙手可热的人物。每到出窑的时候,拉砖的驴车都排两里多路;为了一车砖,打得头破血流的事也是有的。那时候,百业待兴,建筑材料稀缺,我大伯的砖窑属私人性质,质量好,价格还便宜,所以方圆五六十里的老乡都到他这里来买砖。一窑砖毫不夸张地说,三个月前就被预订一空了。甚至,有时乡长都屈尊来托大伯给留几车砖,可见当时我大伯是何等的风光。

后来,人们见办砖窑厂有利可图,蜂拥而起,几乎每个大队都办了自己的砖窑厂,我大伯的客源严重流失,日渐萎缩,到最后实在支撑不住了,便停了火。

1990年,我的广义小叔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我们乡的长途运输队,老少爷们的视线便从我大伯的砖窑厂,转移到嘎嘎响的大汽车上。每当小叔驾驶着轰隆隆的汽车开进我们村,男女老少便都围观上去,看着这稀奇的大怪物,啧啧不已。一开始,央求小叔捎带东西的只有他的亲朋好友,沿海地区的录放音机啊、潮流衣裳呀,以及农药化肥之类的,都是我们这偏僻地方不容易买到的。其他人心里羡慕,便去讨好小叔,递烟,赔笑,主动搭话,再婉转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小叔是个热心肠人,有求必应,人缘极好,走到哪儿,身后都跟着很多人。

但随着一部分经济嗅觉敏锐的生意人,纷纷到沿海城市淘金,一些花样新鲜,价格低廉的产品出现在本地集市上、商店的柜台上,很多人便不再需要“巴结”我的小叔了。小叔的老婆桂花婶是个十分精明的女人,在集市上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也很兴旺。后来,小叔在下岗潮里没保住工作,便开始做服装批发生意,收入相当不错。前两年,小叔带着桂花婶在市里商城盘了一个大店,生意做得更加火爆。现在他们的一双儿女已经大学毕业,成家立业,都在城里居住,很是幸福。

1996年年初,我们村通了电。那天晚上,各家各户灯火通明,鞭炮声噼里啪啦,欢笑声沸腾半宿。那一年的夏天,村南头经营小卖铺的铁柱哥,买回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早早吃了晚饭,搬着板凳,纷纷来到铁柱哥的家门口。铁柱哥把四方桌抬到场院上,电视机放在四方桌上,开关一开,立马屏幕上出现了人影,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比过年还热闹。从那天起,只要天不下雨,每天晚上铁柱哥的家门口都要围上黑压压的一群人,常常到节目结束了,人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边走还边讨论刚才的剧情。那时,铁柱哥在村里说话可有分量了,试想如果和铁柱哥关系搞不好,咋还好意思晚上去蹭电视看呀。

第二年的9月份,村大队部装上了我们村第一部电话。村长是我五叔,也是电话的保管员。当时,我们村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东南飞了,到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打工,但是,那时信息还很不发达,和家里人联系基本还是通过信件。自从村里有了电话,可把我五叔忙坏了,“祝德龙,你家二小子的电话,下午两点来大队部。”“杨家芳,你家三闺女的电话,明天早上八点来大队部”……每每我五叔在广播喇叭里吆喝,人们都竖起耳朵,听一听有没有自己的亲戚打来电话。

接电话的时间,都是提前约定好的,有时候为接一个电话,全家人都跟着到大队部。那时候大队部本身就狭小,我五叔就只让那家当家的进去,其他人在外面等。一进门,那家当家的赔着笑脸给我五叔递烟,恭敬至极。人们多好奇啊,一根细线就把千里之外人的声音传过来,可不神奇吗。因为电话那么神奇,管理电话的我五叔也跟着神奇,如果哪天没听到我五叔在广播喇叭里吆喝,全村人都会感觉少了什么似的。人们真真感觉离不开我五叔了,五叔在村里的威望更高了,直到现在,也没人替代他村长的位置。

进入新世纪后,村里不少家庭买了电视,装了电话,甚至有了电冰箱、洗衣机,像我大伯、小叔、铁柱哥、五叔这类当年炙手可热的人物,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人们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发家致富,务工潮一波比一波汹涌,人们成群结队走出落后的村庄,走向更广阔的大世界。

然而,当年的那些风云人物,并未被历史遗忘,他们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人,更是时代篇章的第一书写者。

新闻推荐

颍上扎实推进健康扶贫

本报讯(记者安耀武)近年来,颍上县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有效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了在脱贫攻坚道路上...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