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术济世科医报国 中国科大附一院全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助力“健康安徽”迈上新台阶

新安晚报 2018-08-31 10:49 大字

从1898年传教士创办的“柏贯之医院”到“合肥基督医院”“皖北行署直属医院”“安徽省立和平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人民医院”,再到今天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几经更名,勾勒出120年来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以来,医院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从一幢门诊楼到集团化发展;学科建设从“大而全”到“优而精”;从“质量为本,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到“仁术济世,科医报国”的精神坐标……百廿医院的发展历程,是安徽医疗事业发展的样板,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围绕国家重大健康战略部署、医疗健康政策要求和群众健康需求,加速校院融合,努力提升医教研技术水平,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全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中心。

【前世今生】合肥最早的西医院

1896年,中华基督会南京总会派加拿大籍传教士柏贯之(JamesButchart)医生来到合肥。由于他能给贫者施医施药,加上他擅长眼科,医术好,不久,深得地方绅商民众信任而在合肥落脚。1898年,柏贯之开设西医诊所,并任院长,诊所称为“柏贯之医院”,这也是合肥最早的西医院。1903年,经中华基督教南京总会允许,一幢西式洋楼建成(当时,老百姓称它“南门洋楼”),正式开办医院。

此后,医院更名为合肥基督医院。中华基督教会南京总会先后派传教士韦格非、符瑞龄接任院长。1918年,医院有医师6人,护士10余人。除内科、外科、妇产科外,增设化验室、X光室、理疗室、西药房及手术室,病房分为普通、二等、特等病房三级,床位增至70张。外科能进行阑尾切除等一般性腹部手术,内科可诊治一般常见病及较疑难病症,妇产科能做剖腹产及子宫卵巢肿瘤切除等手术治疗。1924年,美国医生柯普仁来肥,作为在院时间最长的外籍院长,虽几经离返,但他也将毕生的精力与爱留在这里。根据柯普仁女儿的回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艰苦岁月里,经常是一天有200个病人需要救治。外科医生出身的柯普仁用X射线机找到病人身体中的子弹或者给被残害烧伤的病人治疗。医院建立起当时城里唯一的儿童澡堂诊所,让很多中国孩子洗上了出生以来的第一个热水澡。1938年,日军侵占合肥,医院设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300余人。

1951年,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医院,将其改名为“皖北行署直属医院”。时值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提倡保家卫国,争取和平,12月21日医院更名为“安徽省立和平医院”。1955年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医院”,直属安徽省卫生厅。同年,医院由宿州路旧址迁入庐江路17号现址。为发展安徽的医疗事业,扩充医院人才,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安徽省向上海市要求支援医疗卫生骨干人员,徐荣楠、陆正伟、边令德、盛兴福等一批在上海年轻有为的年轻医生被分配到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了新时期安徽省立医院的开拓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文革”影响,合肥各类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大批下放到基层,城市正常医疗工作秩序受到破坏,医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3月,省卫生厅从原省立医院、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合肥市医疗单位抽调人员,重新组建安徽省人民医院。

【改革开放】医院进入“黄金时期”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安徽省各级卫生部门不断探索卫生改革,医疗卫生工作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同年,通过各方意见征求,“安徽省人民医院”恢复了“安徽省立医院”的原名,各项医疗工作逐渐恢复正常。

1978年后,医院新设急诊科、麻醉科、理疗科、核医学科,一些临床科室内设若干专业组。1982年,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以许戈良、孙自敏、刘雨生为代表的40余名大学毕业生来到安徽省立医院,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的技术骨干加入到安徽省立医院的队伍中来,极大地扩充了医院的人才队伍。

1998年,安徽省立医院建院一百周年。此时,医院占地面积15.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8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100张,职工1865人,有32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

近年来,在院党政班子带领下,医院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围绕国家健康战略和安徽省健康卫生事业发展需要,“1+5”集团化发展模式日趋成型,院区功能定位逐步完善清晰,南区以心脑血管病防治为主,西区侧重于肿瘤防治事业、滨湖院区则将重点放在养老康复和高端医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倡差异化发展,把每个专科做精做细的同时,也能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表示,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向现在的“优而精”,关键是在坚持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特色专科,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目前,医院共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及4个培育专科。脑血管病诊治和肿瘤学专业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每项最多获国家资金扶持1.5亿元,将专门用于相关领域疑难危重疾病诊疗水平、服务能力和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还成立了肿瘤专科医联体、感染病专科医联体,并正在积极组建危重病专科医联体。

【校院融合】开启医院发展新纪元

去年1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安徽省政府、国家卫计委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揭牌成立,安徽省立医院以直属附属的形式并入中国科技大学,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启了医院发展的新纪元,也让外界对医院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虽然“校院融合”还不到一年,但融合发展的成效显而易见。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看来,“成为中国科大附一院,这对安徽省立医院来说,是新的里程碑。”

“中国科大没有医学院,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科研能力强,加上大学的科研教学平台,对医院整体发展会有更好的支撑。”刘同柱说,医院临床的大量数据为中国科大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料,临床出现的问题由大学的学者和医院专家共同攻关,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科大的理论研究和医院的临床研究相得益彰,最终希望实现理工医深度融合。今年4月,田志刚院士领衔的中国科大附一院“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医院成为大学附属医院以来成立的首个联合研究中心,有望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医院相关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吸引人才的平台也在这大半年里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刘同柱介绍,医院已柔性引进5名院士,一批长江学者和高水平的科研临床人才的加入,对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大附一院办院规模全国前十位,开放床位5450张,是安徽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而由于教育科研平台资源不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方面面临着困境,而这恰恰是科大的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表示,中国科大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方面有良好基础,很有信心把附属医院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中心。

在大学的指导下,医院正全力推进学科“登峰计划”。院长许戈良表示,希望通过培养一批一流学科,使医院在疑难危重症诊断和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医院管理等方面大幅提升。目前,医院已有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8个学科作为首批“登峰计划”学科建设项目。未来,医院将以医药卫生领域前沿技术和重大疾病为主题,加大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着力打造临床研究中心,建立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

【责任在肩】坚持公益服务百姓

百廿发展,医院始终坚持公益性,勇担服务社会、创新发展、引领医学进步的重任,把医院发展与保障民众健康紧密相连起来,将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重任扛在肩上。

安徽省是全国医改试点省份,而中国科大附一院也一直走在改革的最前沿。在省卫计委指导支持下,医院从2008年开始就在安徽省内最早与69家县市级医院建立起网络医院合作关系,与43家县级医院成立医疗联合体,通过共同搭建高端远程诊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为安徽省实现“大病不出基层”的目标。

在医联体基础上,医院还托管了颍上县人民医院和长丰县人民医院,以及合肥市望湖城社区服务中心和滨湖省直医院。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让优质资源下沉,让基层患者回流,缓解三级医院压力,也切实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大医院有大担当。四十多年来,医院先后选派近百位业务骨干参与安徽省援也门、援南苏丹、援疆、援藏医疗队,出色完成各项医疗工作任务。作为安徽省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牵头单位,医院先后组派3批12人次医疗队员不间断支援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人民医院,并成功带领该院创建“三甲”医院。今年8月,还协助该院成功完成西藏自治区首例人体器官捐献。通过长期派驻医疗技术和管理人才,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藏区同胞就医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西藏卫生事业升级发展、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精神坐标】仁术济世科医报国

经过120年的历史积淀和习惯养成,安徽省立医院逐步凝练出“质量为本,患者至上”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在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华丽转身后,重新规划定位,“仁术济世,科医报国”正成为中科大附一院人新的人文精神坐标。

为了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病友少跑路”的目标,医院立足“智慧医院”建设,简化就医流程,多种预约挂号方式,互联网支付方式、诊间检查预约、多功能自助设备,让人山人海变得有秩序,将病友就诊中的一个个“痛点”变成“通点”。不光有信息化,更有对特殊人群的无缝隙服务保障。助医志愿者常年坚守门诊,病友看到志愿者就安心,项目开展五年来,累计服务病友百余万,绿马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百廿医院的发展历程,正是安徽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缩影。立足安徽,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科医报国矢志不渝。医院正在围绕国家重大健康战略部署、医疗健康政策要求和群众健康需求,努力提升整体医教研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能,更好地守护人民健康,早日实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医学中心建设目标。方萍李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叶晓

新闻推荐

因“娃娃亲”携手64年恩爱如初

核心提示按民间说法,结婚50年为金婚,55年为绿宝石婚,60年为金钢钻婚。对很多人来说,拥有金婚已十分令人羡慕。在市老年公寓却...

颍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颍上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