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纪检官颍州诗坛传佳话
李援朝
历史上,颍州地理位置重要,既是军事要冲,又是漕粮基地,水运交通便利,是监察巡察的重点地区。明代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频繁派遣“巡按御史”持节巡视各地官风吏纪。颍州官方及所辖县均为其驻节建有巡按察院行台(简称“察院”)。巡按御史在颍州境内留下了行迹匆匆的足迹,从颍州旧志珍存的诗文可窥一斑。
明嘉靖二十六年《颍州志》记载:正德年间,都宪马炳然沿着淮河溯流而上巡察颍州,此行工作重点是巡视检查颍州及属县官府粮仓储备情况,审查相关的财务簿册,访问黎民百姓疾苦。马炳然,字思进,成都内江人,成化十七年进士。由嘉鱼知县擢御史,才华名望并茂,官至右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途经颍上,驻扎县察院作《渡淮河书察院壁诗》:“行尽淮河又汴河,一舟沧海任风波。萍踪自汉秋无定,铁面深惭寒可(。竟岁光阴诗酒少,半生辛苦簿书多。乾坤辜负东山约,道路无穷奈尔何。”在颍州逗留一段时间后,都御史马炳然经沙颍河继续前行至太和县巡查,其间亦在太和察院作《察院留咏》:“使节遥临颍水滨,路车和月度辚辚。年华欲换犹为客,仕路多岐懒问人。一片丹心日下倾,数茎白发镜中新。自惭七品官无补,二十年来只此身。”都御史马炳然在颍上、太和两县留下的这两首意韵相似的诗,道出了自己从品级不高的七品御史起家,为了江山社稷,几十年如一日长年奔波在外,甘受风宪之职的艰辛,官至副都御史的经历,隐约透露出了一丝激流勇退的情绪。
提学御史陈琳,字玉畴,福建莆田人。曾以监察御史出巡督查南直隶学政。御史陈琳在太和察院内看到了都御史马炳然、大理寺卿张泰诗,欣然步韵:“弦诵声闻古颍滨,星轺端不厌辚辚。太和有象还今日,大治无私愧若人。风舞柳烟春意满,露悬竹月夜光新。回栏徙倚频看镜,犹是勋名未老身。”
可谓:一“诗”激起千层浪。多位监察御史巡视颍州时所作的一首首唱和的诗篇,字里行间,真情表露,抒发了忠君报国的心迹,展现了横溢的才华,堪称一段难得的文坛佳话。
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惟恕巡视太和县时,看到一派安定祥和的丰年景象,诗兴大发,连续吟作了《秋原》组诗,讴歌了太和秋日原野的良辰美景:“柿叶红兮豆叶黄,田家炊熟唤牛郎。牛郎饱后驱牛去,一任长歌卧白杨”。又“豆叶黄兮柿叶红,社头白发见村翁。村翁倚杖看禾黍,病眼犹能数落鸿。”张惟恕作诗通俗生动、朗朗上口,触景生情,诗情画意油然而生,每一首诗都像一幅清新明媚的乡村风俗画。
嘉靖二十六年《颍州志》还记载了监察御史在颍上县南照镇拜谒“宿缘寺”的两首诗。宿缘寺,在颍上县南五十里漕口镇,即古南照寺。此寺古柏森森,旧志记载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少落魄时曾寄宿于此,因名。明洪武十五年敕修并命名为“宿缘寺”。过往御史往往进寺内祭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熊冲诗曰:“宿缘多古柏,圣祖有遗踪。一水环如带,千家护若墉。北山天命作,南照法门宗。爱此殊林好,游观不厌重。”御史刘淮诗曰:“幽径惊蛇曲,云寒老树深。拂碑寻旧事,听磬坐禅林。淮水明罗带,常山削玉
新闻推荐
11月15日上午,滁新高速安徽阜阳往合肥方向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车辆受损。获悉事故后,中国太保迅速成立事故专案小组,第一时间在事故现场附近的高速口设立理赔服务点,主动排查...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