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城市报刊亭经营难

阜阳日报 2017-08-29 08:5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雪洁

上下班途中买份报纸、放学路上带份杂志……留下岁月记忆的邮政报刊亭,曾为很多人带来方便。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阅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报刊亭渐渐被冷落了,盛景不再。日前,记者在阜城走访了尚在营业的几家报刊亭,发现这些报刊亭虽然仍在营业,但其主要服务功能已经悄悄变化。

报刊亭靠售卖饮料零食增加收入

8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阜城汇鑫路的一家邮政报刊亭,只见摆放整齐的报纸静静躺在摊位上,亭子内部西面透着玻璃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杂志和文摘,东面则摆放着一些饮料、零食,亭子外的两个大冰柜里装满了雪糕和冰冻饮料。报刊亭经营者董德军正忙着给顾客拿水和饮料。

“老板,这期《特别关注》到吗?到了,我就拿走了。”采访过程中,居住在附近的市民王先生骑着自行车路过咨询,自己预订的杂志是否到货,而此时记者已经在报刊亭等待了20分钟。

“现在的报纸杂志不好卖,只有一小部分老客户经常买。”董德军告诉记者,王先生是老客户之一,因为喜欢看杂志,经常从他这里预订《读者》、《商界》等杂志。

实际上,像王先生这样的中年购买者并不多,真正的报刊消费主力还是老人和学生。董德军告诉记者,附近有些学生家长也会经常给孩子买些文摘之类的杂志、报纸,供孩子阅读学习。

尽管如此,老客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年龄大的人容易生病,学生总有毕业的时候。现在手机、电脑那么发达,老客户越来越少。”董德军说,他的老客户加在一起也就十多个。

如果仅依靠报刊杂志的收入,说不定还会亏本,只能依靠拓展业务增收。如今,董德军的邮政报刊亭除了出售报纸杂志外,还售卖饮料零食,即使是这样,他每个月的收入还是不到2000元。

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店面在缩小

“来买报纸杂志的都是些老年人和学生,其他人很少来,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文德路颍州中学门口的邮政报刊店经营者黄化田对此感受更为深刻。就在今年7月,他刚把原本30平方米的报刊店退掉,转租旁边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记者来到时,这里刚整理完毕,小小的房间里除了出售报纸杂志,还有不少学生图书。

“以前一天就能卖出好几百份报纸。就是在五六年前,杂志、图书的销量也能达到一天1600多元。现在,一天能卖300元就不错了。”黄化田告诉记者,他做“报亭人”已经30年了。最早是在小隅首摆个报刊亭,在文德路坚守了18年,算是经历过报刊亭的辉煌时期。

黄化田说,他1986年加入邮政报刊行业,那时他还在小隅首西关支局工作,依靠卖报纸、杂志拿提成,一个月能拿100多元的提成。

到了1999年,黄化田在文德路租下一间小门面,专门经营报刊杂志。最早的租金是每月400元,现在涨到3000元了。“实在是支付不起那么贵的租金了。”黄化田说,要是以前生意好的话,还能维持,但是,现在一天营业额最多只有500元,而每个月的房租、电费、进货成本都在上涨,实在难以负担大店面的经营成本。

报刊亭数量逐渐减少

记者走访发现,阜城不少报刊亭已不见踪影,只是偶尔在路边还能碰到个别的邮政流动报刊亭,而且出售的报纸杂志种类也不多。“现在报刊杂志的生意不好做,便宜点的报纸还有人买,贵一点儿的报纸杂志就很难卖了。”在颍上北路东面,公共厕所管理员王安仁也经营着一个流动报刊亭,但是比起一旁的烟酒百货,报刊所占比重明显不多。

据市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报刊亭兴盛时期,阜阳市区最多有132家报刊亭和报刊流动售卖车,但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报刊亭数量锐减,目前,阜阳市区仅有66家报刊亭。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兴起,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都改变了阅读方式,大多从网上获取信息。”市邮政公司工作人员马璐璐告诉记者,由于报刊生意难做,现在阜城报刊亭数量越来越少。

新闻推荐

爱心赢得认同 助学点燃希望

8月11日一早,滨湖世纪社区理事会理事长江炳安来到中信银行合肥滨湖支行,特别代表颍上县黄坝中心学校的全体师生为滨湖支行送来了一面“上善若水大爱无疆”锦旗。7月炎热的季节,充满着浓浓的爱心及正...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