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竹生态养猪富乡邻
[摘要]本报记者 徐立成 通讯员 武万勇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颍上县阜颍河农业生态示范带六十铺核心区的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这里闻不到普通养殖场特有异味,处处干净整洁。
“传统的养猪模式对环境最大的污染就是将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企业负责人崔文竹迎过来介绍说,目前公司年出栏生猪约1.5万头,通过积极探索“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生态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模式,解决污染问题。
据了解,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污,都被流转的1100多亩土地上种植的小麦、玉米、苗木、果树给“吃”了。怎么“吃”?猪舍的粪污通过管道排到蓄粪池中,经过干湿分离并发酵后,沼气发电用于猪场用电及饮料加工,粪水则在厌氧池中发酵成沼液肥,再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搭配稀释,通过地下管网,为种养基地农田供肥,固体则可直接用于还田或加工成有机肥。
科学、先进的理念,让崔文竹的养殖场与众不同,而他本人也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养殖户变成了颍上县的养殖带头人,走出了一条靠养猪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创业路,并当选为政协阜阳市委员、政协颍上县常委、阜阳市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猪业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等,先后荣获安徽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安徽省青年致富带头人、阜阳市返乡创业先进标兵、阜阳市农村致富带头人、阜阳市农村实用人才、颍上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2009年,崔文竹开始在养猪行业小试牛刀,但效益并未如预期的好。“养殖行业有一定的周期,只要能坚持下来,一般都能盈利。”崔文竹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学农业经济专业出身,对市场行情有所了解,遇到低迷的市场行情并没有对他产生太大的影响。
后来,随着市场行情好转,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崔文竹的养殖场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养殖数量也从最初的200头母猪增加到近万头猪。
发家致富后,崔文竹不忘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发展。崔文竹一面加快发展、扩大规模,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一面把养殖技术传授给农民。“崔老板人好,做事实际,从不保守。”54岁的洛岳是养猪场的一名普通工人,2011年之前一直在北京打工,在朋友的介绍下回到家乡,在崔文竹的养猪场务工。
“我现在的工资不比在北京少。”洛岳告诉记者,他一直从事养殖工作,以前在北京每年可以收入5万元,现在回到家乡,跟着崔文竹干,收入没有减少,还能学到新技术。像洛岳这样的当地村民在崔文竹的养猪场里有近70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
“在我们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通过向贫困户流转土地、增加用工,帮助了当地村民脱贫增收。”颍上县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员介绍说,崔文竹成立了颍淮农业养殖合作社,贫困户可通过带资入股、小额信贷、土地入股、劳务合作、项目带动等多种模式加入进来,目前已与198户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合作,每户通过入股分红的形式每年可增收3500元。
谈及下一步打算,崔文竹说,他正在不断创新生态养殖模式,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扶持农村贫困户。目前,公司与安徽安泰农业集团深入合作,建设10个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种养猪基地,预计每年养猪数量可达30万头;同时,利用处理后的粪便种植猕猴桃,计划两期共种植1000亩,目前一期的300亩即将在明年结果,实现种养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张伟
颍上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颍上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