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胡铨:一生抗金,写下《斩桧书》

华西都市报 2020-09-19 03:00 大字

胡铨画像。

胡铨雕像。

在江西旴江河畔的吉安市(古称庐陵,汉朝为庐陵郡,唐朝为吉州,宋朝置吉州庐陵郡军事,包括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新干县、太和县、永新县、遂川县等地),从五代以来,生活着一支胡氏家族,被称为庐陵胡氏,又被称为旴江胡氏。

到宋朝时,庐陵胡氏涌现出胡铨、胡衍、胡文可、胡文静等名人,声名大振,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名人辈出,繁播四方,成为江西一大望族。庐陵胡氏在科举上更是相继承递,“秋榜殆无虚榜,它姓莫敢争衡。”

与状元失之交臂

追溯庐陵胡氏的渊源,是从三国时曹魏的荆州刺史胡质开始。

到五代时,胡质的后裔胡贇(yūn)在南唐政权官至卫国公。胡贇有3个儿子(一说为3个孙子):胡杲,字公霸;胡暹,字公贞;胡昊,字公阳。

胡氏家族先是居住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后曾迁居到长沙。据说因胡公霸出任吉州刺史,所以胡氏家族又陆续迁到吉州。

胡公霸3兄弟繁衍为三大宗派:胡公霸定居在庐陵县芗城镇(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被称为值夏胡;胡公贞定居在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南城镇,被称为南城胡;胡公阳定居在太和县禾溪镇,被称为禾溪胡。

胡氏三大宗派统称为庐陵胡氏,奉胡贇为共祖。

在庐陵胡氏中,最为有名的是值夏胡这一宗派。

据明朝大才子解缙撰写的《旴江胡氏族谱序》中说,胡公霸后来为宋朝效力,被追赠为庐陵郡开国侯,被奉为庐陵值夏胡氏始迁祖。

胡公霸有个儿子叫胡胜(一说为胡盛),官至白银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殿中侍御史,北宋乾德年间迁居到庐陵县芗城镇。

胡胜的子孙繁衍不衰,人丁日盛。到北宋末年,出了一个光耀史册的人物——胡铨。

胡铨的曾祖父胡琏是胡胜的孙子,祖父胡恺,父亲胡载,3代人都没有做官,以耕读为业。

胡铨,字邦衡,号澹庵,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文天祥)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胡铨自幼潜心学问,强记博览。靖康元年(1126年),胡铨考中举人。

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开科取士,亲自出题:“治道本天,天道本民。”

胡铨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从民本思想出发,主张“君主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商汤、周武王听民而兴,纣听天而死。”

宋高宗看后非常惊异,想把他列为状元,但有人忌恨胡铨在试卷中对权贵的批评,把他改为了第五名。

胡铨考中进士后,被授职为抚州(今江西抚州市)军事判官。因父亲去世,胡铨没有赴任。

激烈反对与金议和

建炎三年(1129年),侥幸逃脱未被北掳的宋哲宗孟皇后,为躲避金兵追击,逃至吉州。

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闻讯后,招募子弟,组成义勇军,协助官军抵御金兵。

金兵退后,由于胡铨抗敌有功,被起用为承直郎(正六品文职散官)兼吉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年),胡铨出任枢密院编修(掌管全国军事文件)。

3年后,金国派遣使者到南宋都城临安和谈。金国使者态度傲慢,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只想苟且偷安,对金国使者卑躬屈膝。

朝中大多数大臣与全国军民义愤不已,纷纷反对议和。胡铨反对最为激烈,他上书宋高宗,揭露金国议和的阴谋,要求宋高宗斩秦桧等人的脑袋。

胡铨这篇名为《戊午上高宗封事》、史称《斩桧书》的奏疏传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进士吴师古把胡铨的这篇奏疏刻印成书,大家争相购买传诵,时人称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

金国听说后,急忙派人买到这本书送回金国。25年后,金国使者再次来到临安,仍在打听胡铨的情况。

尽管这样,胡铨的奏疏还是给自己带来了灾祸。秦桧认为胡铨“狂妄上书,语多凶悖,意在鼓动,劫持朝廷”,诏令除名,贬送到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管制,永不叙用。

朝中一帮正直的大臣纷纷想方设法营救胡铨。秦桧迫于舆论压力,只得改派胡铨去广州监管盐仓。第二年,胡铨改任签书威武军判官。

在外任期间,胡铨不改耿直秉性,一如既往地对朝政发表看法,屡次遭到弹劾和贬谪。

绍兴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张棣弹劾胡铨,说他诽谤怨恨朝廷,胡铨再次被贬到吉阳军(军治在今海南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

胡铨及家人在吉阳军生活了8年。他极尽所能帮助当地百姓改进耕作技术,倡导水利建设,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先进技术。

《崖州志》记载,胡铨在流放海南期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用他的话来说,是“日率作诗十数首”。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秦桧病死,胡铨被移送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处境有所改善。5年后,他被获准随意居住,意味着彻底自由了。

一生致力于抗金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胡铨复职为奉议郎、饶州(今江西鄱阳县)知州,开始迎来仕途上的春天。

宋孝宗召胡铨询问对朝政的建议,胡铨上奏说了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个方面的看法。宋孝宗说:“朕很早就听说你耿直诚实。”任命他为吏部郎官。

隆兴元年(1163年),胡铨迁任秘书少监、起居郎,后又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等要职。

针对朝中的议和风气,胡铨多次上表予以反对。

宋孝宗就战和问题向朝臣征求意见,与会的14人中,力主和议的占一半,模棱两可的占一半,反对议和的只有胡铨。

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攻打南宋,楚荆、昭关、滁州等地先后失守,只有高邮守臣陈敏还在今江苏东部的射阳湖坚持抵抗。

时任兵部侍郎的胡铨,一边上表弹劾拥兵不救的将领,敦促迅速出师救援,一边带兵赶赴前线。

当时正是严冬腊月,河水结冰,胡铨提起铁锤就跳下河去破冰。大家深受鼓舞,奋勇作战,击退了金兵。

乾道七年(1171年),胡铨出任宝文阁待制,保留经筵侍讲官职。他请求离职,以敷文阁直学士身份外任宫观官。

胡铨回到庐陵老家后,潜心著述,所著《易解》《春秋解》《周礼解》《礼记解》被宋孝宗诏令收藏。

不久,胡铨复任原官,升任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转提举玉隆万寿宫,进为端明殿学士。

淳熙七年(1180),78岁的胡铨疾病缠身,不能上朝,宋孝宗准许他以资政殿学士身份退休。

同年五月,胡铨在老家青原山南麓病危。弥留之际,他口授遗表,期望宋孝宗“舍己为人,安民和众”,牢记家仇国恨,收复失地。他愿“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胡铨辞世后,被追赠为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2000年,江西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中最杰出的10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

文/黄勇

特别致谢:四川蓬溪县文史专家胡传淮先生。

新闻推荐

行走赵庙看亮点: “爱心食堂” 暖人心传美德

“吃的这么好,人多也热闹,这食堂真好”,中午时分,佀楼村爱心食堂就餐的老人们对着记者赞不绝口。爱心食堂主要面向村内65岁...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