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品果诏书
◎魏宏灿
通常说来,皇帝所关注的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那些生活上的鸡毛蒜皮小事,应该由有关职能部门去亲自处理,不需要皇帝去过问,或发表什么意见。然而大魏皇帝魏文帝曹丕却与其他帝王不同,如有关水果优劣这样的小事,他不仅过问,还显得特别关注,并以诏书的形式发表意见。
诏书是皇帝布告国家重要事项的专用文书,他在几封诏书中品评了橘子、龙眼、荔枝、梨、葡萄等。《诏群臣》云:
饮食一物,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
酢,醋也,这里是言橘子的酸味太重,酸得给人以“裂牙”之感。通过这一“酢”字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产于南方吴地橘子的酸味,表达其不感兴趣的情绪。
《诏群臣》(四首)之一则是评价龙眼、荔枝的诏书: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国,今以荔枝赐将士,噞之则知其味薄矣。凡枣味莫若安邑御枣也。
龙眼,就是人们常说的“桂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称为“果中圣品”。产于南方,其栽培历史可追溯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荔枝,清甜多汁,通神,益智,补气,人称“果王”。产于我国的南部——吴蜀辖地。其栽培历史上溯到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蒲萄,即葡萄,甜而不腻,脆而不酸。有补血美颜,提神护目,降低血压等功效。先秦时,葡萄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从西域(今新疆)传播,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中原葡萄种植范围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也开始出现,葡萄文化逐渐发展并进入文学家的诗赋创作中。石蜜,清张澎辑《凉州异物志》云:“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暴之,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实为人们常说的冰糖。龙眼和荔枝自古就是很受人们欢迎的水果,苏东坡诗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曹丕却认为劣于从西域引进来的产于中原地区的葡萄。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还将荔枝赐予朝臣们品尝体验。曹丕如此这样的贬低吴地荔枝,如果从荔枝保鲜的角度考虑,是可以这样理解:根据《三国志·吴主传》及其注释,孙吴称臣于魏,向魏进贡一批吴地所产的奇物异品,曹丕也曾向吴索取一些吴地物产,其中当有龙眼和荔枝。荔枝龙眼的保鲜期很短,白居易说:“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别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受当时的交通、储存等条件所限制,从江南运到洛阳需要很长的时间,早已不新鲜了,味道变了,当曹丕品尝时口感当然不好了。
《诏群臣》是夸真定御梨的文字:
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可以解烦释渴。
真定,即河北正定,盛产梨,甜而脆,水分多,解烦释渴,曹丕对其大加赞赏,与对荔枝龙眼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是真定御梨产在大魏地盘上的因素,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呢,所以谈起家乡物产来赞不绝口,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与自豪感。
《与吴监书》是专门评价葡萄的文字: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腻,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既远方之果,宁有匹者乎?
在上一诏书中,曹丕发表了对葡萄的看法,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就在给吴监的书信中再次赞赏它甜而不腻,脆而不酸的优点。醉酒时,品尝带露水的新鲜葡萄,清凉可口,醒酒解渴,除烦恼。这里,曹丕以赞赏的语气、细腻的笔调形象地描绘了葡萄及葡萄酒的色、味、香,不失为一篇赋葡萄的优美散文。书中又一次描写了橘子的“酢”味,明显地流露出不喜欢橘子的情绪。杨慎《升庵诗话》云:
东坡《橄榄诗》:“待得馀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俗谚传南人说橄榄回味清甘,北人云待他回味时,我枣儿已甜了半日矣。坡诗盖用此意。今观魏文帝以蒲桃压橘,亦相类,可入《笑林》也。
其实,葡萄、橘子各具风味,都是水果中的佳品。那么曹丕为何要以葡萄压橘子呢?这里面可能包含着地方保护意识,其意在表明,魏地物产优。他以诏书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小事布告世人,绝不是像现代人朋友圈晒一晒食谱这么随意简单,而是在向臣民炫耀大魏天华地宝,物产丰美。
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还写了夏日他与朋友游玩时品尝水果的方法:
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宾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
由此看出,他与吴质等一群好友夏日游玩时,水果是不可缺少的。当时没有冷藏的条件,就把甜瓜李子沉放在清凉的泉水中降温,吃起来很爽,这是多么奢侈的一种消夏生活方式。他在一些诗文中也描绘了水果佐宴的情景:
“嘉肴重叠来,珍果在一傍。”(《夏日诗》)
“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孟津诗》)
“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于谯作诗》)
他与邺下文人关系甚为融洽,行则连舆,止则接席,经常聚会于邺宫西园,宴会上山珍海味一旁,必摆放着一些水果佐餐,任意品尝新鲜的水果,同时举杯高歌,这是多么富有浪漫情调的宴会生活啊!
《诏群臣》之四是描述地方风味小吃的文字:
新城孟太守道:蜀猪鸡鹜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着饴蜜,以助味也。
饴蜜,就是麦芽糖浆。这段文字道出了三国时期蜀人的生活习俗,是说那时的川菜味淡,蜀人喜好甜味,肉食不论煮还是烧烤都要蘸点甜浆以助味口。如此看,川地食俗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由甜变成了辣。今日的川味,辣味十足,一首《辣妹子》唱出了川菜风味。
他对产于新城的秔稻甚有好感,《与朝臣论秔稻书》云:
江表惟长沙名有好米,何得比新城秔稻邪?上风吹之,五里闻香。
江表,指长沙中下游以南地区,秔稻即“粳稻”。意思是说产于江南的好米也比不上新城产的粳米,“上风吹之,五里闻香”,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粳米的优点。这是多么优美的文字,不失为绝妙的短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曹丕是一位很富有生活情趣的一代帝王,会生活,追求生活质量,用家常语言、以诏书的形式发布品评佐餐水果的意见,表达好北方物产,恶南方物品的看法,说心里话,态度鲜明,表现出坦荡的心怀。
曹丕对佐餐水果优劣的评价,这可能符合当时他生活的实际,以诏书形式布告臣民,以示关注民生,但给人以小题大做之嫌。这其中必有隐情,内含着当时一种政治策略思维,即出于某种政治斗争或竞争的需要。三国鼎立,魏蜀吴之间时有矛盾发生,甚至产生军事冲突,然而他们之间的贸易交流从未间断。史书记载三国贸易往来不少见,《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蜀地采购蜀锦,《太平御览》也记载“三国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可见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贸易往来中不可能不产生意见分歧,这种矛盾表现在思想意识上则为物品质量及生活方式上互为竞争,互为打压。曹丕曾认为从蜀地进口的蜀锦“皆有虚名”。曹丕对吴地水果等物品及蜀地生活方式的贬损,折射出当时魏国上下所存在的一种心态,可能有部分朝臣不看好本国物产,存在“崇外”心理,认为国产物品不如进口的,爱上对方的物产,向往对方的生活方式。所以曹丕针对这种情况才布告天下世人,魏国物产优于吴地的物产,蜀地生活方式也不可取,号召朝臣带头抵制外货,不要消费吴地水果。吴国盛产龙眼荔枝,是吴国经济支柱产业,而吴人少,消费能力低下,当魏人不消费吴地物产时,吴国经济基础很快就会崩溃。这样,不仅消除了魏国上下部分人“崇外”心理,而且又抵制了吴货,削弱了对方经济实力,带动了内部消费,这才是曹丕昭告群臣的真实用意。
(作者系安徽太和人,阜阳师大学报编辑部教授,硕导,亳州学院特聘教授)
新闻推荐
◎魏宏灿通常说来,皇帝所关注的都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那些生活上的鸡毛蒜皮小事,应该由有关职能部门去亲自处理,不需要皇帝去过...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