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钻研力求创新吃苦耐劳甘愿奉献 彭玉杰:从裁剪工奋斗成全国劳模
在服装的拷边机上加装一个可以移动的靠山,就能防止员工操作时多切掉布料或者漏缝脱口,这一细节的改变,就让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发现生产缺陷、改善工序的,正是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的厂长彭玉杰。这个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厂长,先后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当选全国劳模和省人大代表。
3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望江县经开区的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里,几百台缝纫机器整齐排列。工人们麻利地将手中的布料制作成成品。这一天早上,彭玉杰与客户开了一个视频会议,沟通产品的交货时间。下午,彭玉杰又和技术人员一起,商量着怎么将生产设备进一步改善。
1985年,彭玉杰出生于阜阳市太和县。2003年6月,彭玉杰初中毕业后,便前往上海打工,在一家服装厂当裁剪工。“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裁剪工,可是想干好也不容易。”彭玉杰说。刚开始的时候,工序对,材料对,看着别人操作容易,可是自己操作时却感觉有点难。有不少一起进厂的朋友都辞职了,不过彭玉杰坚持了下来:“只要我认真刻苦地学,总会闯出一片天地。”
彭玉杰老老实实地跟着师傅学习各种裁刀的操作技巧。只要有机会,彭玉杰就在机器上一遍遍的尝试操作。学会了裁剪技巧,彭玉杰又跟着厂里的车间质量员学习看工艺单,帮着准备辅料裁片,学习包装。甚至连行政管理,也会“多听一耳朵”。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9年4月,彭玉杰来到刚刚投产的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第一批员工。由于有工作经验,彭玉杰被聘为流水线上的一名班组长。从那时起,彭玉杰全身心地守在生产一线,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以厂为家,与职工打成一片。时间不长,就被提拔为当时公司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
公司里有规矩,不允许超时加班,到了晚上7点半,必须关灯下班。为了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等到下班车间断电后,彭玉杰经常拉着同事,打着手电筒,继续研究和学习难以掌握的复杂工序。每次衣服出了新样式,彭玉杰总是第一个学会裁剪、缝制工艺,再手把手地教给职工。
2012年底,彭玉杰再次被公司提拔成为厂长。从班组长,到车间主任,再到厂长;从管理四、五十人的班组,到管理四、五百人的车间,再到现在管理两千多人的一个工厂,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工作要求、岗位责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彭玉杰爱岗敬业,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生产车间管理中的个人计件制度,容易造成上下游工段间矛盾,遇事相互推诿扯皮。2013年,彭玉杰打破传统的个人计件制度,改为团体计件模式,率先在裁剪车间试行,使每个人都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车间整体指标运作,以快补慢,以精补粗,真正做到工作无缝隙。改为团体计件模式后,公司日产量提升5000余件,效率提升5%。随后团体计件模式在集团推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彭玉杰的带领下,该公司2014年针对裁片与辅料裁片不能及时配套、裁剪检验上下班时间不同步、品质不稳定的情况,由之前个人计件方式改为团体合作法,在裁剪车间推行5S标准化作业,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的控制了成本。2016年,实行单件流水,每完成一道工序自检一道工序,品质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便于及时解决……
记者徐媛通讯员李晓庆
新闻推荐
太和县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展城乡环境一体化工作,彻底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 城乡“共治”环境美
太和县二郎镇苏大寨整洁的村容村貌。垃圾清运车的吊臂将深埋式垃圾桶吊起后,把桶中储满的生活垃圾倾倒在后车厢内,然后拉倒...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