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照亮脱贫路
通讯员 方克奎 一户一个蘸蜡台,过年不再愁眉来。春节临近,请上一对红蜡烛,增加节日喜庆气氛,是皖北农民过节的传统习俗。在传统红烛加工村太和县倪邱镇巩庄村,进入腊月后,贫困户巩永齐就忙碌起来,加工红烛,不仅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也让这个上百年的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保护。
“半斤的蜡烛蘸70至80遍,一斤的蜡烛,我们称为‘斤对子’,要蘸100多遍”。进入腊月后,倪邱镇巩庄村贫困户巩永齐就开始蘸蜡了。在一台蜡淋子前,巩永齐把石蜡放在一个铁锅里,加热熬成蜡水,便开始加工红烛了。巩永齐说,蘸蜡烛要先化油,化油后蘸,蘸过写字,再上色。
巩永齐把蘸好的蜡烛一个一个挂在蜡淋子上,一个蜡淋子上挂上150个红烛,红烛轻的有350克,重的达3000克。
蘸蜡是门技术活,从熬制蜡油、蘸蜡,到上色、写字、包装等,要经过十多道工序,才能把蜡烛加工完成。今年52岁的巩永齐因妻子患病、孩子上学,家庭生活困难,2014年他家被巩庄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巩永齐不等不靠,2017年顺利脱贫。今年,巩永齐早早从城里买回蜡油,加工蜡烛,目前已加工蜡烛300对,即将上市销售。“今年蘸了1000斤,进入腊月十五后,就到倪邱、坟台、洪山等周边集市上销售。”巩永齐告诉笔者,连本带利能赚7000多元。
倪邱镇文化站站长祝华介绍说,“蘸蜡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农村每逢新年,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预示着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倪邱镇巩庄村位于茨河湾。这里制作、加工红烛的技艺已经流传了100多年。以前,每家每户都加工红蜡烛。近年来,随着电力的普及,农民用红蜡烛的逐年减少,市场销售随之逐年萎缩。目前,巩庄村还有10户农民加工红烛。对此,倪邱镇加大对蜡烛加工的保护力度,镇文化站对巩庄村加工蜡烛的技艺进行登记,并向县文化部门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张大营村包点干部张庭介绍说,历史上,巩庄自然村就是一个蘸蜡专业村,蘸蜡历史悠久,目前有蘸蜡专业户11户,其中贫困户4户,一年蘸蜡13吨左右,每户可增收10万元以上。目前,贫困户蘸蜡既增加了收入,也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新闻推荐
1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健康报》社主办的2018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推广会在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