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银丰药业不断探索发展新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薄荷叶里能“淘金”

阜阳日报 2018-12-23 18:06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史浩然 王勇 “我的目标不是企业做到多大规模、赚多少钱,而是尽全力看看我们在这个行业能走到哪一步,能做出多少贡献。”这是安徽银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松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家企业的掌舵人,他始终认为,能通过努力让银丰品牌得到认可、受到尊重,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近年来,在常松的带领下,坐落于太和县的银丰药业不仅顺利登陆“新三板”,还将产品卖到了欧美、东南亚、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省民营企业进出口百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抉择:从贸易转向生产 以薄荷为原材料,生产薄荷脑、薄荷素油,发展原料药米诺地尔、苏沃雷生进出口业务,这是银丰药业当下的主要经营内容。也正是得益于薄荷加工,常松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太和县向来有种植薄荷的传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太和就已是全国较大的薄荷生产基地。常松的奋斗之路,就是从走村入户收购薄荷油开始的。凭借着吃苦拼搏的劲头,常松挣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他也发现了问题:只做中转销售,且产品纯度有限,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2003年起,常松与合肥、南通等地加工企业合作,由他提供原料,请对方加工成纯度更高、市场需求更广的薄荷脑和薄荷素油。“在这一过程中,我积累了更多的客户,但也受到合作企业的限制。尤其是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很难保障产品供应。”常松说,经过再三思考,2006年3月,他成立了安徽银丰日化有限公司,走上了自主加工高纯度薄荷的道路;2012年5月,成立了安徽银丰药业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了从贸易环节向生产环节的成功转型。 市场:从国内闯到海外

伴随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常松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为确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银丰药业严格按照GMP标准控制每批产品品质;为了获得相应的身份,银丰药业成为我国首家通过SGS公司FSSC22000认证的薄荷脑生产企业,并通过了美国STAR-K的Kosher、印尼MUHaal认证……

“因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跟外国人做生意并不容易。”常松说,此前,为了拿下欧洲第一单,他和同事下了很大的功夫,却并没能达成合作。后来,企业不得不转换思路,通过多方努力与对方交朋友,获得认可,最终签下了合作协议。

好的思路与方法,带来企业发展的突飞猛进。2013年,银丰药业实现营收170多万元,2014年近5000万元,2015年突破亿元,今年1-10月份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数字背后正反映出银丰药业顺应改革开放大潮,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现在内销和外贸的比例大致为1:1。”常松说,凭借着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越来越多的企业牵手银丰药业,“银丰牌”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产品:从单一迈向多元

银丰药业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后起之秀,但来自市场的阵阵寒意让常松和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放眼长远,未雨绸缪。”常松说。

既要做薄荷系列产品,也要向原料药领域进军。方向确定后,银丰药业与上海香料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关注产品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开发了多个日化香料与合成香精系列产品。而对原料药领域的关注,也让银丰药业在2016年和浙江等地的企业达成了合作,共同投资了制药企业。

“企业有当前的发展态势,在于我们的拼搏,更得益于党委政府的政策及大力支持。”常松说,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开区的服务也很贴心,不仅帮助争取项目,还帮助解决人才、土地等问题,消除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眼下,常松还有新的打算:希望成立太和医药行业协会,以协会的力量将众多药企聚集在一起,推动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赢发展,“大家好,个体才会更好。”

新闻推荐

阜阳市召开2017年社科课题结项表彰座谈会

本报讯(记者王雪洁)12月12日,阜阳市召开2017年社科课题结项表彰座谈会,对阜阳市2017年优秀社科课题和全省“三项课题”研究优...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