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秆棉壳赚外汇 近年来阜阳市棉花种植恢复发展效益提升
本报记者 徐立成 11月初,经历了5个月的生长孕育后,全市11万余亩棉花迎来收获季节。记者在太和、颍东等地的棉田里看到,满眼尽是白花花的棉花,犹如给田野铺上一床洁白的地毯。据介绍,由于生长期气候适宜,特别在棉花吐絮期9月至11月份降雨少,全市各地棉农都喜获丰收。
许争是太和县胡总乡宏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名技术人员。他所在的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主要开展棉花供种、种植技术服务、销售等业务。进入棉花收获期后,许争和同事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
“现在,我们合作社服务的棉田有2000多亩,各县市区分布的都有。”说起发展棉花产业的原由,许争打开了话匣子。2011年前后,他采取“西瓜+棉花”套种模式,提高种棉经济效益。后来,在市农技中心棉花种植专家的示范推广下,接触到“中棉所50”等棉花优质品种,发现这些品种比较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棉花种植效益比玉米、大豆好,田管也方便,便开始发展棉花种植。以今年为例,棉花喜获丰收,品质、色泽较好,有的高产田块籽棉产量达500斤以上,按目前收购价格3.5至4元/斤计算,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许争和宏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忙碌景象,只是全市棉花产业发展的一个小片段。记者采访了解到,阜阳市农村地区有种植棉花的传统,在上世纪90年代,全市种植面积一度达200多万亩。
“后来,受劳动力减少、棉花效益下滑等多种因素影响,阜阳市棉花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全市棉花种植逐步恢复发展,各地均有种植。”市农技中心研究员赵丽告诉记者,目前,阜阳市棉花种植发展方向确定为“规模化、标准化、轻简化”,提出了“一不变,三减少”的种植要求,即:棉花产量不变,生育期用工减少、施肥量减少、棉田用药减少,达到增加纯收益的目的。种植过程中,阜阳市还采取选用转基因短季棉品种、推广机械化种肥同播、全程无人机化控、后期脱叶催熟等措施,受到棉农欢迎。
随着短季棉新品种的出现,阜阳市种植短季棉的配套技术经过近十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摸索出“小麦—棉花”“马铃薯—棉花”“豌豆—棉花”等接茬种植模式,为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新思路,解决了传统种植“一麦一玉米”“一麦一大豆”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从2017年开始,阜阳市棉花的副产品棉秆、棉壳也可以卖钱了。安徽花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到种棉大户的田间地头收购棉壳,深加工后做成干花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既解决了棉秆回收利用问题,又实现了农副产品出口创汇,仅此一项,种植大户亩均增收150元。
“以每公斤3元收购价为例,其中工钱2元,1元的收益归种植户。”花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由于企业加工量大,棉壳、棉秆方便存储,在阜阳的收购量比较大。
“以前棉花收获后,棉壳、棉秆只能焚烧或粉碎还田;如今,通过深加工再度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也解决了污染环境问题。”相关专家介绍说,由毫无用处的农业废弃物,加工成高雅、美观的工艺品,棉壳、棉秆的多功能利用和升值之路意义非凡,将促进阜阳市棉花种植面积恢复发展,为农民群众带来一条新的创收之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新闻推荐
安徽省协调联络组向阜阳市转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第十六、十七、十八批信访件
本报讯(记者任秉文)11月16日、17日、18日,阜阳市收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安徽省协调联络组转办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举...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