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阳八友以诗言志抒心声

阜阳日报 2018-07-12 10:42 大字

本报记者 牛真子 通讯员 刘铭 实习生夏迎春 太和诗风久远,写诗吟诗者众多,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批中青年诗人,成为太和诗坛的中坚力量,“细阳八友”便是他们的代表。八人时常结伴采风,同题唱和,亲如兄弟姐妹,在太和诗坛传为佳话。 志趣相投因诗结缘

“细阳八友”为陈树森、李贺利、韩玉美、张兴良、孙明礼、李郁竹、秦岭、祝丽丽八人,其中陈树森因最早写诗,又是发起人,被其他七人尊称为“大师兄”。

“我是农民出身,但喜欢写诗。1999年,当时太和县有个友声诗社,我经常参加诗社活动。后来虽然在上海嘉定打工13年,但一直保持着与太和诗友的联系。”陈树森告诉记者,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优秀年轻诗人,就想着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进步。“虽然起步较晚,但诗写得好,他们是太和诗坛的新生力量,应该让这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于是,八人就在这样的交流中逐渐认识了。平时他们当中谁如果写了诗,就会发到微信群中,然后其他人会对该诗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我们是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有啥不足的地方就直说。”祝丽丽说,在诗歌创作方面,八人是互为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渐渐地,八人就在太和诗坛有了一定名气,有诗友便提议他们给自己起一个名字来方便大家称呼。2016年初,八人效仿“竹林七贤”,开始以“细阳八友”称呼自己。“我们别无他意,只是想效仿先贤,能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张兴良说。

去年,陈树森回到了太和县,八人终于可以凑到一起,交流也更加频繁了。“除了平时会进行同题唱和之外,我们也会一起出去采风,回来后创作。”陈树森说,截至目前,八人仅同题联吟已达60余次,得诗词曲作品500余首,颇得诗友们的赞誉。 格律为体以诗言志翻开

“细阳八友”同题创作的诗词,可以看到,他们以创作传统诗词为主。不过,在此之前,八人中有人以书画见长,有人专攻散文、现代诗或歌词创作。

“之前并非没有写过传统诗词,但写出来的诗词不合格律。”祝丽丽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在学校任校刊主编,因校刊中有专门的诗词专刊,所以偶尔也会写一些传统诗词,“因为不懂格律,写得也较为随意。”后来,在一位前辈的指点下,她上网去查格律诗的16种格式,然后对照一点点修改自己过去写的传统诗词,“改得很费劲,但改后的诗是合辙押韵的,感觉效果非常好。”

“很多人害怕写格律诗,感觉不好写,但其实只要懂了,写出来就非常容易了。”有着类似经历的韩玉美告诉记者,她当初学写格律诗的时候,时常拿着一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编著的《汉语诗律学》琢(,“琢(通了,就会觉得写格律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昼作农田夜纺纱,飞梭织就月儿斜。娘亲一寸不曾用,只待来年嫁女娃。”在这一首小诗中,祝丽丽回忆了母亲夜晚织布纺纱的情景,仅仅四句便勾勒出一位为儿女日夜操劳的母亲形象。

“虽然我们说写诗要讲究格律,但格律只是形式,关键是要在格律的约束下,言之有物,抒写内心情怀,不能为写诗而写诗。”祝丽丽说,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饱含着人类所有的情感,所以如果没有情感,只有格律,是算不上好诗的。

“诗要有意境,能给人以联想。我认为,一首诗,有情,有理,才是成功的。在这一原则之下,可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形成自己的风格。”曾创作过大量歌词作品的秦岭告诉记者,八人的人生经历各有不同,性格也迥异,所以就形成了多样化的诗风,“我之前是写歌词的,所以写出的诗词多少会带有浪漫色彩。而他们呢,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比较豪迈,有的比较写实,也有的清新恬淡。但不论怎样,我们都是在抒写现实生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进德修业投身诗教

“愿古邑发新声,晨昏诵诗词者,男女老幼,墟里村外,街头巷尾,比比皆是。”张兴良在一篇小文中这样写道。“近年来,我们常常奔波于太和城乡各地,或者采风以写太和风物,或者吟诵以传承文化经典,或者传习以普及诗教。”张兴良说。

“我们当初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是聚在一起交流诗歌创作。但随着活动的增多,交流的深入,渐渐地,就觉得应该担负起一些责任来。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创作来宣传太和,也可以到中小学校普及诗词教育。”韩玉美说。

祝丽丽目前是太和县诗词教育协会会长,会员主要由教师构成,协会每月会出一期会刊,刊登会员创作的传统诗词和现代诗词作品。“平时,我们会做‘诗词进校园\’的活动,激发老师和学生对诗词的热爱。”祝丽丽说,协会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到近现代的毛泽东诗词结束,选取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200首经典诗词编写成册,发放到太和县各个中小学校,让老师和学生去诵读。今年下半年,协会打算举办一次面向全县中小学师生的诗词大会,在太和县掀起“诗词热”。

2013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太和县“中华诗词之乡”称号,同时授予旧县镇、原墙镇“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授予县教育局、电视台、太和五中、倪邱中心学校“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安徽省诗词学会授予大新镇“安徽省诗词之乡”称号,授予太和六中、大新中学、大庙中学、税镇中学、太和一小“安徽省诗教先进单位”称号。

“我们八人都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也是太和县诗词学会骨干。为推动太和诗词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我们以学会为平台,坚持每月开展两次集中活动,讲授格律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点评诗友作品;每年出版四期《友声诗刊》,已编辑发行127期;每年组织四至五次本县内及赴外地采风活动;每年组织两次诗赛活动。”张兴良介绍,太和县诗词学会创办已有33年历史,从初期会员10余人,发展到现在长期参加活动的会员300多人,全县各级诗词组织会员已达2000多人。现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41人,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71人,学会也曾于2000年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唯一的县级“优秀诗词组织”。

“可以说,现在太和县写诗、诵诗已蔚然成风。”身为画家的李郁竹告诉记者,在真正开始传统诗词创作之前,她写过散文诗,但自从2014年起写传统诗词之后,发现原本需要数百字、上千字才能表达的意思,现在四句、八句就能表达了,而这种语言的凝练,会让人上瘾。“写出一首诗后,有时会发到朋友圈里,身边的人看到了,他们也会很感兴趣地问我怎么写诗。我们希望,通过创作,不仅能愉悦自己,也能让身边的人从中受到感染,共同领略诗词的魅力,感受人性中的真善美。”

新闻推荐

合肥今起雨势减弱

7日后我省多阵雨、雷雨天气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