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变碳条增值效益好

阜阳日报 2018-06-12 11:19 大字

本报记者张凯培 通讯员 方克奎 麦收后大量的秸秆不好处理,太和县五星镇农民杨保伟找到了加工利用好办法。近年来,他学习借鉴先进适用技术,用秸秆加工生物质颗粒碳条,成功解决了秸秆回收利用问题,实现了秸秆转化增值。

日前,记者在安徽成铭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在占地60多亩的小麦秸秆收储中心,一辆辆叉车来回穿梭,把打成捆的小麦秸秆集中堆放、储存在这里;在秸秆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伴随着切边、烘干、固化等多道工序,一块块带着木质香味的碳条就生产出来了。

今年30岁出头的杨保伟,从事碳条加工已有4个年头。2014年,杨保伟到江苏销售木桩,发现当地企业利用树枝、树皮、木屑等下脚料加工生物质燃料,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太和是农业大县,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当时就想,能不能回家乡办个秸秆加工厂。”

说干就干。当年7月份,杨保伟筹集资金600多万元,在家乡五星镇创办了安徽成铭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由于当时企业规模小,年生产生物质燃料仅有4000至500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尤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依法取缔了餐饮、洗浴行业的燃煤锅炉,生物质燃料市场供不应求。去年,杨保伟又上马了一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小麦秸秆需求量进一步增长。今年午收前,杨保伟已在全县22个乡镇设立了小麦秸秆收储点,希望能收购小麦秸秆4万吨左右,并计划秋季收购玉米和大豆秸秆3万吨。同时,他还大量收购五星镇木材市场的树枝、树皮、锯末等边角料,以满足企业常年生产需求。

秸秆变碳条,燃烧后产生碳的有害物质较少。而且,使用这种燃料的开支仅为煤气的三分之一。杨保伟介绍说,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每年给企业带来1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也给周边群众增加了一定收入。

新闻推荐

秸杆还田,农机显威力

又是一年午收时,金灿灿的麦浪承载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在太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安徽恒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3300亩小...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