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摘掉贫困帽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史浩然 宽敞的新房子、整洁的院落、院子一角悠闲进食的黄牛……看着眼前的生活,谭万荣觉得自己终于盼来了好日子。
太和县赵集乡农民谭万荣因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下学后,谭万荣就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到浙江台州打零工。因为没有技术和身体原因,他挣得不如别人多,但他很知足。后来,为了刚出生的儿子,他和妻子到江苏无锡做早点生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母亲因病瘫痪后需要人照顾,他和妻子又回到家乡。因为给母亲看病,家里债台高筑,谭万荣的妻子提出了离婚。尽管谭万荣心里难受,但在父母和儿子面前,他表现得像一个没事人。
为了还债,离婚后的谭万荣在家里养了一头牛、近百只鸡鸭鹅,以贴补家用。母亲去世后,谭万荣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又回到无锡支起了卖早点的小摊位。腿脚不利索,他就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熬上一大锅热腾腾的稀饭,摊上香喷喷的大饼,等着客人上门。虽然谭万荣勤快肯干,但卖早点毕竟是小本生意,挣得仅够一家人的日常开销。期间,他听说加工羊毛衫挣钱,后来他发现加工羊毛衫是季节活,一年有半年闲着,挣得也只够勉强生活。
因无锡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谭万荣的早餐生意经营不下去,只能回到家乡。好在,因残致贫的谭万荣家被评为贫困户。当地帮扶干部了解到谭万荣的养殖经历后,为他谋划脱贫路子——发展养殖。可谭万荣却表示,养殖挣不了多少钱。
帮扶干部给他分析,之前他是散养且没有技术,现在养殖要讲究科学喂养。为了打消谭万荣的顾虑,帮扶干部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县畜牧兽医局的技术员,向他传授养牛技术和防疫知识。此外,村里还利用产业扶贫资金给谭万荣买了8只羊。从此,谭万荣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拔草,空闲的时候就看书查阅资料,逐渐掌握了养羊的科学方法。
第一年养羊就赚了2万多元。尝到养殖甜头的谭万荣主动找到乡政府,提出养殖黄牛的想法。乡里帮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买了8头肉牛。
“去年,牛肉价格好,我出栏了5头牛,挣了1万多元。”谭万荣说,加上儿子享受的教育扶贫、父亲享受的健康扶贫以及家里的8亩地,去年底他家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新闻推荐
通讯员刘铭丹青寄意,翰墨留韵。5月13日,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太和县东部文化协作区“万人计划”成果展在三塔镇文化广...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