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他为园里牡丹撑伞遮风挡雨

合肥晚报 2018-05-05 01:32 大字

[摘要]八旬王效会:近半世纪与牡丹相伴,内心充盈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学画牡丹、种植牡丹,王效会便一直与牡丹为伴。如今虽年届八旬,他还是坚持亲手打理园中的牡丹,“想要花长得好,就必须关心它们,了解它们。”

写生,舍不得离开

王效会1936年生于安徽省太和县,幼时常听闻邻近的亳州有明朝便已盛名的牡丹,却一直无缘得见。“家贫,专程去看牡丹,想也不敢想的事。”

幸运的是,在就读的太和中学,王效会遇到了惜才的美术老师李传周。李传周将王效会等9名喜爱绘画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成立了美术小组,免费教授他们绘画技艺。两年半的时间,王效会潜心学习,后顺利考入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其间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进修两年,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工作之余,王效会先后于1963年师从萧龙士先生、1973年师从孔小瑜先生学习花鸟画。而第一次见到孔小瑜先生笔下的牡丹,王效会便喜爱上了童年时众人口中的“百花之王”,从此专工牡丹。

那时,逍遥津公园花圃里种植有几棵牡丹,王效会有空就去那里写生,数量、品种太少,总觉得美中不足。1978年,拿着单位开的介绍信,王效会带着学生去往洛阳写生,可惜牡丹美景虽震撼,却被围栏挡着无法近观。终于又有机会去山东菏泽城郊的牡丹园,20多天里,王效会住在农民家里,每天一大早便拎着画架和雨伞出了门。牡丹园里用木棍把伞固定好,支好画架,一坐就是一整天,一个大馍、一杯白开水就是午餐。“好不容易能和牡丹近距离接触,舍不得离开啊!”王效会笑着说。

种植,呵护细观察

“要想画好牡丹,必须种好牡丹。”1977年,王效会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种下了第一棵牡丹赵粉。可是,两年后这株牡丹便不再开花,枯萎、发芽、再枯萎,越来越矮小。

王效会买来各种关于牡丹种植的图书,结合实际情况细细摸索后他发现,自己种植牡丹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土壤不符合要求,牡丹喜欢砂质熟土,种过庄稼的土最利于扎根;二是细菌侵害,牡丹不怕虫怕细菌,自己用的种植土大多是房屋土,不但不利于保水,还容易滋生细菌,导致牡丹茎秆发黑。

王效会对症下药:让子女驱车农村从农民那买来适合牡丹生长的田土,自己负责浇水、施肥、杀菌等。浇水只能选用自来水或雨水,浇则浇透,水过大过小都不行;夏天必须施合成肥,有机肥容易滋生细菌;一年需喷12次多菌灵杀菌;担心夏天日光暴晒,王效会还给园里的牡丹撑起了太阳伞……几年后,从菏泽、洛阳等地买来的优质牡丹苗枝繁叶茂,最多时达到近20个品种、30多株。

82岁的王效会至今还坚持亲自打理院中的牡丹,每次牡丹园浇遍至少需要三吨水,劳动量不可谓不大,他却乐此不疲,每一株牡丹他都有感情,都能说出一段故事来。

仁爱,淡泊品高洁

每天面对牡丹,王效会总是能发现别人轻易不会在意的细微之处,牡丹从发芽、开花到落叶,王效会均一一做了写生。

艺无止境,为了画好牡丹,王效会从书法、音乐、古诗文等兄弟艺术中汲取营养,他说,画家画牡丹如果只是表面模仿,那将是最乏味的,画家观察自然应该饱含诗情,把精神内涵融入绘画形式中。红牡丹富贵圆满,白牡丹高洁端庄,绿牡丹亲切祥瑞……在王效会笔下,一株株牡丹千姿百态,神韵无尽。

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王效会却从不以此谋利。“生活够了就行,我的画不卖。”王效会常说,自己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群众喜欢是最重要的。亲朋好友家里搬新房、添孩子、遇上喜事,总爱请王效会花一幅牡丹,王效会从不推辞。有一天傍晚,接到太和亲戚打来的索画电话,王效会连夜构思绘制了一幅《欣欣向荣》,为的只是让对方早一点拿到心里高兴。六一儿童节,梅山路社区计生协组织志愿者教孩子们学画画,王效会二话不说,欣然前往。

“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付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渐渐就会越来越和谐。”王效会的牡丹图中大多都有蝴蝶、蜜蜂飞舞,他说,这是大自然生命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需要真心相待。每年清明时节,周围知道牡丹园的人都会蜂拥而来,观赏牡丹,合影留念,王效会和家人不烦不恼,倒茶递水端板凳乐在其中:“这些牡丹既美化了环境,又能让陌生人因为爱牡丹成为朋友,多好的事啊!”

宋梅 郭艳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假公济私,贪污公款 太和人社局原干部段某获刑三年

稿件来源:特约记者李振杰本报讯(特约记者李振杰)今年1月,太和县纪委、监察委发布消息称,太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中心副主任段某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组织审查和监察调查。时隔3...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