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开一封过去的信件 看看那时我们的故事

颍州晚报 2018-04-02 10:56 大字

“见字如面,展信如晤”、“儿子小明,此致敬礼”……这些熟悉的话语已经渐渐远去。近期,央视《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节目热播,唤醒了不少人对书信的美好回忆。一些老街坊们也回家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记忆……

当兵时收到信

总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看

   今年74岁的贺鸿新身体硬朗,这与他年轻时的从军经历分不开。1963年,20岁的贺鸿新参军入伍。毕竟是第一次离家,一纸家书成了他化解思乡病的解药。

“刚入伍时还是很想家的,每当看到部队里的文书拿着一叠报纸信件过来时,总要激动地围上问问。”收到家人、朋友的信件时,贺鸿新会兴奋地在战友面前摇一摇:“看,有我的信。”

那时,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对家人的思念全都付诸于字里行间。“每个月都要给家里写封信报平安。”贺鸿新说,信中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家中父母放心就好。

1983年,贺鸿新从部队转业,很是不舍,回到阜阳后不久就收到了一个老战友的信。“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这份责任心不能卸下了……”长达四页纸的信,贺鸿新读了又读。这封信让他宽慰很多,很快适应了离开部队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变化,贺鸿新也在不断学习使用新的通讯方式:BB机、小灵通、手机、微信……但在他看来,信件有无可替代的特质。

“一封信,可以读了再读,每一次读,都能重新经历一遍当初收到信件时的兴奋。”他说,如今接到电话,远远比不上拿到信时的激动和兴奋。

“年轻时写过太多信件,也没留心保存,没想到会有一天没人写信。”贺鸿新说。

爱人不会写字信

封里夹着一缕头发

   1968年,当时16岁的穆瑞军离开老家太和县从军。关于信件最早的回忆就从那时开始,“部队里收到信通常有三种,家人、朋友或是爱人的来信”。

当时,很多战友来自农村,女友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人只能找人代笔。“有的姑娘害羞,就剪下一撮头发夹进信封,代表自己深深的思念。”

1988年,穆瑞军退伍回家,与战友之间的书信往来一直没断,从小爱好书画的他发现写信还有另一种用途。

在穆瑞军看来,见字如面,因为字能表达感情,也能体现人的性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画爱好者彼此交流的机会很少,大多是依靠书信来交流经验心得。长时间一笔一画的积累,让穆瑞军如今在书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当你写信的时候,就好像写文章一样需要构思,也是对人思维的一种锻炼,书信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字水平。”穆瑞军说,自己年轻时的那些信件也在几次搬家时逐渐遗失。“曾有一整箱的信,现在想翻翻看,才发现已经全丢了。”

给笔友写信

跑遍小卖部挑选信纸

   在qq出现之前,交笔友、写信是中学生活中的一味“调剂品”。31岁的董娜娜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高中时代交笔友的经历,她觉得是再也无法复制的回忆。

“高三的时候在《阳光女生》杂志上认识了笔友。那时高考失利,心情无比低落,走上复读之路。而这个笔友跟我同一届,他考上了大学,于是就成了我了解大学生活的唯一途径。”董娜娜说,两人彼此书信往来一直到她高考结束。那时,她会跑遍学校的每个小卖铺,只是为了找自己喜欢的信纸。“写信时会注意到每个细节,让对方展信惊喜,见字如面。”

“内容不外乎是抱怨食堂饭菜难吃、抱怨院系经常点名,末尾都是勉励我不要灰心好好高考。”在笔友的陪伴下,内向的董娜娜积极迎战,如愿考上心仪的学校,“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仍谢谢他”。

相关

邮筒还在只是少了寄信的人

   上午十点半,下午四点半,阜阳邮政局鼓楼网点门口的信箱每天两次定时开箱,这个习惯多年来从未变过,只是邮箱里的信越来越少。

“鼎盛时期,明信片和信件应该有几百封,整个邮筒都塞得满满的。”网点工作人员说。而现在个人信件的数量大量减少,学生和老人是如今为数不多的寄信人,平均每天三四封,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十几封,甚至还出现过当天零信件的情况。

个人信件不断在减少,会不会有一天消失呢?阜阳市邮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信件少了,并不一定会消失,毕竟还有很多人执着于书信带来的情怀。

颍州晚报记者 魏笑君 通讯员 吴文法 实习生 罗玉荣 文/摄

新闻推荐

儿子是我的眼,我是儿子的腿

在太和县大新镇李腰庄,一位78岁的失明老人,20多年来,独自扛起照顾瘫痪在床儿子的重担。这位老人说,儿子是她的眼睛,她是儿子的腿。苦难,爱,血浓于水的感情,把这对母子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图为老人在照顾儿...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