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方言芬芳乡音

阜阳日报 2018-03-23 16:56 大字

通讯员 关峰

太和方言代表着太和地方的文化特色,承载着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主要流行于太和县及与之交界的颍泉区、界首市,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利辛县等地,是经历了漫长演变过程逐渐形成的。

总体接近普通话

太和方言被划为“宿阜方言区”,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声、韵母不一致的几个音节和语音的调类、调值上。在调值上,普通话的调值竖标为5度,而太和话的最高度只有4度;在调类上,太和话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交织在一起。如果把一二三四声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话,把太和话的一声变为二声,二声变为三声,三声变为一声,四声不变(即降调),就和普通话的声调基本一致了,只不过调值普遍提高一度而已。在句式上,太和话和普通话完全一致。只有在口语中常出现一些习惯的倒置句,把主语放在谓语部分的后面。如:“为什么不说?你呀!”这种句式,多用来表示责备或喝问。平时还常听到:“赶集去,走”“吃罢了,你”。太和与各地一样,语言丰富,俗语不胜枚举。

地方特色很浓郁

外地人常用“黑了黑了来个客,骑个小黑驴……”来嘲笑太和人的方言。是因为太和人把“黑”读成“血”(xiě),把“客”读成“切”(qiē)。太和方言中类似的音节还不少。这些地方语音,与普通话相比,有些是声母不同而韵母同,有些是韵母不同而声母同,也有声、韵全异。太和县城位于县境最南部,境内的语言语音也有些不甚明显的变化。以县城为中心的沙颍河两岸,唇齿音较重,发音轻软,尾音也较轻。北部几个乡(镇)受豫东方言的影响,舌根音较重,发音粗重,尾音也较重。

太和方言与普通话不论在词法还是句法上都基本相同。名词与普通话无甚差别,只不过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个概念。太和话在使用普通话规范词汇的同时,也有地方词汇。如太和称高梁为“红秫秫”“秫秫”,称玉米为“玉秫秫”,称伯父为“大爷”(轻声,区别与祖辈的“爷”)。太和方言中部分及物动词有固定的宾语,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用其他同义的动词来代替,形成比较固定的动宾词组。如:砍秫秫、杀树、

新闻推荐

省级养殖示范场今年继续创建

■本报记者刘刚3月9日,记者从省畜牧局获悉,2018年安徽省将创建50个省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省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以生猪、奶牛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畜禽规模养...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