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临工信息平台为农民工找“婆家”

安徽商报 2018-02-02 11:35 大字

农民工在临工信息平台登记

[开栏语]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根”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含义。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正说明了中国人对“根”的情怀。对于媒体来说,新闻的“根”,其实就是在基层。只有把“根”深扎在基层,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新闻灵感和素材。即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我们依旧走进基层,体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为广大读者奉上一篇篇接地气、有温度、有情感的新闻报道。

本报讯(通讯员刘涛记者周梅 文/摄)

对于很多打零工的农民工来说,没有应聘渠道,只能站在马路边等着雇主的到来。昨日,合肥市包河区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推出临工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平台,“一键”就能轻松解决用工荒和应聘难的问题。此外,集散中心正式启动“临工服务项目”,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公益项目将帮助广大农民工更好就业。

今年50岁的王良贵是一名瓦工,家住安徽太和县,在合肥做临工已经整整16年了。王良贵回忆,当年他和工友经常在南二环与金寨路高架桥下,蹲在路边等待雇主的到来,既辛苦又阻碍交通。 2016年9月,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王良贵和工友们这才告别“蹲马路”式的找工方式。“凌大塘临工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上线后,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键\’就能搞定。”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办公室主任吴国军介绍说,这是个专门针对临工和临工用人单位的平台,临工需在集散中心通过实名制登记,并记录下每个临工擅长的工种。用人方通过平台实时公开需求信息,临工将会及时接到用工方的电话,临工也可随时到集散中心服务窗口查询确认用工信息。“今年我们正式启动临工服务项目,将每月10日定为临工服务日。”吴国军透露,集散中心还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维权、技能提升、体检义诊和就业培训等,解决农民工就业困难。

目前,凌大塘临工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营,已有2860多人实名登记,涉及架子工、泥瓦工、木工、家政等。

新闻推荐

阜阳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第三届年会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马怀业)日前,阜阳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举行2017年第三届年会,来自全市27家县级及以上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负责同志、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1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阜阳市医院思...

太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太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